這裡說一個中國版“小鬼當家”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陳元方,東漢道德家。
陳元方是陳太丘的兒子,“太丘”本是河南一個地名,陳元方的父親陳寔曾經是那裡的行政長官——太丘長,所以後人稱之為陳太丘。
話說有這麼一天,陳寔和朋友要一同外出,約定中午出發。但過了中午朋友還沒來,陳寔不得已自己先走了。走了之後,朋友才到。
此時陳寔的兒子陳元方年僅七歲,正在門口玩耍,朋友問:“尊君在家嗎?”
陳元方回答說:“等了您很久還不來,已經走了。”
朋友生氣了罵道:“真不是人啊,說好一起走的,竟然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陳元方一聽不樂意了說:“您和我父親約定了中午出發,可是到中午了你卻不來,這是失信。對着兒子罵人家的父親,這是無禮。”
來人一聽,非常慚愧,連忙下車招呼他。陳元方扭頭回家,頭都沒回。
點評:自己不守信用還遷怒于人,結果被小孩子教訓了,估計這家夥一輩子都會有心理陰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陳元方的老爸官位不低,但是非常清廉,家中連個趕車的仆人都雇不起,出行時甚至需要長子陳元方親自拉車,二兒子挑着行李跟在後面。但是父子三人皆名重一時,為人敬重。

還有,從古至今幼而早慧的小朋友不乏其人,說完了陳元方小時的故事,再講王戎七歲小時的故事。
王戎,今山東臨沂人,出身琅琊王氏,“竹林七賢”之一,曾經位列三公。
王戎七歲時,曾經和一幫小孩子外出玩耍。路邊有一棵李子樹挂滿了果實,連樹枝都壓彎了。
幾個小孩一見,争先恐後上前摘李子,隻有王戎站着不動。有人問他,他說:“這棵樹在路邊,還有這麼多李子,一定是苦的。”
摘下來一嘗,果然如此。
點評:見微知著。牛人其實很早時就已經很“牛”了。
另需一提的是,與陳寔極其清廉不同,成年後尤其是晚年的王戎極其貪婪吝啬,風評很差。《資治通鑒》說,“王戎既為三公,與時浮沉,無所匡救。委事寮宷,輕出遊畋,性複貪吝,廣收八方,田園水碓,周遍天下,積寶貨錢,不知萬計。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恒若不足,而務鄙吝,不自奉養,故天下之人謂之膏盲之疾。戎家有好李,常出貨賣,恐人得種,恒鑽其核,以此毫無聞望,凡所賞拔,專事虛名……”
國學經典欣賞:
1、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2、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