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的初冬十月,寒風習習。橫亘在鎮西将軍鐘會攻蜀大軍前的是一道天險劍門關。峽谷兩側奇峰如劍,直入雲天,深澗飛流奔騰。重重關樓上,将士林立,鐘會看着關樓上的旌旗,朗聲大笑:世人笑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果然名不虛傳!“
此時廖化已和張翼、姜維等将退入劍閣防守。四十多年光陰一晃而逝,他已皓首蒼顔,年逾古稀。從在荊州時做關羽部将,到北伐時任丞相參軍,到後來任陰平太守,一路做到右車騎将軍的高位,廖化見證了蜀漢從興起到衰亡的過程,簡直如活化石一般的男人。
廖化
廖化可以算得上蜀漢官員的一個标本。作為一個業務水平合格,蜀漢後期官員中可算翹楚的員工,廖化有他自己的優勢,比如,資曆老,不跳槽,任勞任怨。從這個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蜀漢官員拔擢任用存在的一些問題。體制内要想出現人才,第一梯隊固然重要,但畢竟處于金字塔頂端,相對量是少的,更多的是像廖化這樣的老黃牛型員工,選拔制度很重要。而廖化同志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勤勉一生,還被嘲笑為平庸,實在有些冤枉了。
廖化履曆:忠孝兩全 廖化,本名廖淳,字元儉,生卒不甚明了。按演義描述,他原是黃巾餘黨,在關羽五關斬将時投其帳下。黃巾起義直到188年以後,還有餘黨作亂,按此時廖化十六七歲算,活到264年左右,足足活了90多歲。
但在正史上,廖化在關羽督荊州事後,才為其主簿。正史雖不知生卒,但《華陽國志》曾提到:261年,廖化曾和老哥們宗預商量要不要看望一下新來的領導。史載“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朝事“,諸葛瞻是諸葛亮兒子,才三十五歲。想到要在差自己一輩的人手下做事,廖化心裡不是滋味,對宗預說:“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可見廖化最後的壽命大概在七十五歲左右。
廖化是個好員工,雖然陳壽惜墨如金,隻撥出了129個字的預算來記述他,附在《蜀書·張翼傳》後面,但從字裡行間,依然能讀出一些驚心動魄的信息。想當年,蜀漢集團CEO劉皇叔從擺地攤開始做起,由三人合夥的私營小作坊,不斷發展壯大,聯合與兼并并重,逐漸發展成跨區連鎖的大型公司。不想這時,項目骨幹關羽拓展海外市場失敗,導緻原有的股份被收購。面對危機,關羽手下員工紛紛跳槽,而廖化同志用他的堅守印證了那句話:大難之時方見人心!
側立于關羽左右的廖化塑像
史載,廖化“為前将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于秭歸。”劉備的複仇離荊州失陷,其實已過去了兩年。可見這段時期廖化被吳國俘虜過。可是身陷囹圄,心卻向漢,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忠義之士啊!
而且,廖化還使用了一個越獄的高級手段:裝死。可以猜想,他不僅要偷天換日,換掉原來的名字廖淳,讓時人相信,還要帶着老母一起逃亡,可謂忠孝兩全。逃亡路上,正好碰上劉備東征,劉皇叔感動的眼淚都要下來了:真是個好同志啊!封他為宜都太守。對于劉備來說,荊州的失陷使得一個重要的人才供應鍊徹底斷掉,從南陽、南郡出來的這些荊州舊屬,身處危境而不離不棄,真是彌足珍貴,是要被當做模範好好嘉獎的。
廖化能力如何? 廖化在後期的蜀漢官場,處于一個非常吃香的位置,他在北伐時任丞相參軍,蔣琬費祎執政時任陰平太守。當時的蜀漢,可算三國中形勢最危急的國家,漢中、永安、南中三大軍區,失一則蜀中危急。由于隻有二十二個郡,郡太守的分量也很重,幾乎趕得上曹魏州刺史的分量。這麼看,廖化也算準一線重臣了。
并且,廖化多年跟随諸葛亮、姜維北伐,苦勞多了也會成功勞。245年,”姜維出石營,從強川,乃西迎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築城,斂破羌保質“,在和羌人的作戰中,廖化負責接應;249年,”維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結營“,姜維想派廖化做一個佯攻,自己從别處偷渡,可惜被鄧艾識破了。
廖化的最後,官位一路升到了車騎将軍,當年張飛做到的位置,時人把他與張翼、王平等人相論,可見他的能力并不弱。而當蜀漢将要滅亡時,廖化、張翼、宗預、柳隐這些人都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翁了,壯士暮年,依然沒法退休。不能不說這背後隐藏着蜀漢在人才梯隊建設上的危機:人才以外來投靠、投降、現成接收為主,卻對本土人才缺少重視和發現。
人才危機:不是匮乏,而是缺少發現 蜀漢缺人才嗎?其實不缺,缺少展示的機會。鐘會伐蜀時,漢中黃金都督柳隐就展現了他的過人之處。當時由于姜維的災難性布防,漢中各處均已失守。鐘會大軍一路高歌猛進,但偏偏在柳隐這裡碰了釘子。柳隐堅守黃金,甯死不降,鐘會不得不放棄相持,南出漢中。柳隐一直守到成都陷落,劉禅發布手令令各處獻降,他才不得已遵令。柳隐這一年七十三歲,白發蒼蒼,去見鐘會時仍然大搖大擺,不肯低頭。
漢中與拱衛據點漢、樂、黃金等城的位置示意
還有永安都督羅憲,被稱為蜀漢最後的榮耀,在成都危急時,東吳以救援名義,前來趁火打劫。吾主孫休先後派出了盛曼、步協、陸抗等将圍攻永安,永安城内大部分軍隊已調往成都勤王,兵不過數千。在這種情況下,羅憲依然堅守了六個月,即使皇帝投降了,他還在堅持。他說了二十六個字:“夫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棄之,君子不為也,畢命于此矣。”這樣的人,僅僅以極少的兵力去守永安,實在是極大的浪費。
蜀漢最後的大将,羅憲,字令則
由此看出,蜀漢後期依然不乏人才,但羅憲、柳隐、袁綝等人的名字,甚至在《三國志》中都難覓蹤迹。這些人才之所以會被打壓,要歸咎于蜀漢的官僚體系,如金字塔一般的結構,固化而缺少彈性。最上一層包括很多荊州舊屬和降将,比如王平、姜維、馬岱、廖化、馬谡等。為什麼外來派系這麼吃香呢?因為這些人在本地沒有根基,更容易接受諸葛丞相北伐的政治主張,思想更容易統一。
而中層的東州和益州本土派系(東州是指劉焉、劉璋帶入蜀中的嫡系),由于地隻一州,出人出力,即使北伐成功蛋糕也分不到多少,态度消極,是很難被動員的一批人,因此他們的地位甚至還不如降将。
如何更好的處理新舊員工的關系?這一點上劉備的處理是要比諸葛亮高明的。劉備的眼裡揉的了沙子,并且能逃脫任人唯親的怪圈。比如,劉備就曾非常看重劉巴。劉巴是荊州零陵人,親曹派,因為劉備入主荊州,劉巴投曹的願望未能實現。劉備手下張飛曾經誠摯地與劉巴結交,晚上請求和他共寝一榻,劉巴甯死不從,劉巴打心裡看不起劉備這個老兵油子。但這些劉備都沒有計較,他可以憑借人格魅力去感動下屬,親自請他出山,向他請教平抑物價的方法。
劉巴,字子初,曾建議劉備新鑄值百錢的銅币通行,變相盤剝了百姓
因為知人所長,所以劉備敢破格提拔魏延,因為懂得蛋糕的分配,所以在托孤的時候,重用東州集團的代表人物李嚴,讓他與諸葛亮分權制衡,充分照顧到劉璋舊部的利益。而諸葛亮在平衡派系間的關系時,則更偏向于很對自己口味,贊同自己主張之人,“勤于王事,志慮忠純”,如費祎、董允、馬谡等,而李嚴、廖立、彭羕等人都與諸葛亮不和,他們之間更多的是北伐路線上的分歧,絕非孤立事件的私怨。
蜀漢官僚體系的問題 從以上角度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蜀漢集團青睐什麼樣的員工。
首先,服從領導,埋頭苦幹。蜀漢官員的加銜都非常有特色,比如廖化是車騎将軍,領并州刺史,宗預是鎮軍大将軍,領兖州刺史,封地都在魏國。當拓展海外市場受阻無果時,用空頭支票刺激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同志們加油幹啊,打進中原,封地都在向你們招手。所以三國之中,蜀漢最具進攻性,為了能将支票兌現而前赴後繼,矢志不渝。
其次,品性優良,軍政不分。蜀漢其實也出現了一些優秀将領,他們的特點是清一色的廉潔奉公,老成持重,對地方的軍政事務雙重負責。廖化在荊州時,就是挂的文職主簿,後來任丞相參軍,不掌兵,在陰平太守的位置上兢兢業業,一幹幾十年。在姜維屢次出兵無果的情況下,他出言勸阻,認為在智不如敵,國力弱小的境況下,用兵無厭,大禍不遠,扮演了谏官的角色。
廖化勸阻姜維
還有越嶲太守張嶷,是益州寒族的代表,大力開發南中地區,疏通從越嶲到成都的道路,當他戰死後,當地百姓無不悲痛流涕,立廟祭祀,足見深得人心。
可見,諸葛亮也是會用人的。不過,蜀漢官吏的選拔一直存在一個問題:慣于用一把尺子衡量人才。與集團董事長劉皇叔的那種實用主義的用人方式不同,諸葛亮的用人更多的是以一種管家的眼光去選人,結果就是手下将領人人要心存漢室,既能韓信那樣領軍,又可以像蕭何那樣兼顧後勤,安撫鄉民。可是這樣的人在相對量上要比魏國少的多,更多的是在某一方面的專才,比如被殺的馬谡,适合參贊軍事,和魏延不和的楊儀,在軍需調度方面有特别的才幹。人才不稱其職,也隻是沒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馬谡像,用錯了位置,被殺的可惜
從諸葛亮之後,蜀漢湧現出了一大批管家型的人才,如《出師表》提到的蔣琬、費祎、郭攸之、向寵等,軍事上則依賴一些六七十歲的老将,足可以反映出蜀漢人才斷檔的嚴重。或許是蜀漢幾任首席執政官強大光環的影響,将領們普遍唯唯諾諾,沒有自己的想法,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們看到的廖化,不過是其中的典型罷了。
不難看出,形成成熟的選拔人才的機制,比被動的接收現成人才更重要,人才需要去發現。而任用人才,也不能放在一個模具裡去衡量,更不能憑好惡親疏。從這個意義上說,廖化本身并不應該背鍋,他隻是一個合格品,也是蜀漢後期的中堅力量。當蜀漢滅亡後,他滿鬓滄桑,戎裝未卸,被遷出蜀中時,是否還曾回望成都,回望這個他曾用畢生年華守護的國度?這一生,他已盡一份心力矣。
參考資料:1、《三國志·蜀書十五·張翼傳》
2、《三國志》裴注引《華陽國志》
3、裴注引《漢晉春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