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聊王姓的第三天,咋們接着聊!
(三)源自賜姓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王莽賜姓王氏,使其與帝王同姓。王莽還将劉姓32人通過賜姓方式改姓王氏。始建國二年(10年),王葬下诏:“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日王。曆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王莽篡權
(四)源自少數民族
王姓是涵蓋少數民族最多的姓氏之一。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調者,為針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号曰王氏。”
月氏族。南北朝時期,西域月氏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陝西臨漁),在他病逝後妻子帶着兒子支收嫁給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史稱其為“王支”。王支之子王世充成為隋末群雄之一。
蒙古族。成吉思汗第六子、河間王闊列堅孫兀魯帶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王族内部迫害和追殺,攜家族和親信逃往中原。兀魯帶曾為王爺,因而改姓王。蒙古族還有博爾濟吉特氏、旺吉氏、旺紮布氏、旺紮爾氏、旺古爾沁氏、卓克氏等姓氏部分或全部改姓王
鮮卑族。在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從代北平城遷到洛陽時,很多鮮卑族人也随遷洛陽。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把姓氏改為漢姓,其中可頻氏改為王氏。南朝梁将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鳥丸氏,後自改姓王。羌族。鉗耳宗、鉗耳幹兄弟在隋炀帝大業年間,鉗耳兄弟成為王後的兄弟,随即以王後兄弟相稱并改姓王氏。高麗。在北朝至隋唐時,營州地區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屢見不鮮。《周書》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後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引日唐書》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還記載,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
回纥。在唐高宗時,回纥大姓阿布思姓的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棄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神将王武俊收為養子,從此改姓王氏。
匈奴族。48年(東漢建武二十四),奴發生大分裂,北例奴留比,南奴南下降附漢朝。三國兩晉十六國時期,大批例級人進一步南進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不少南級人把自己的姓氏改為王姓。尤其是匈單于的後代,除了本身的王者之尊外,又國カ王昭君的緣故,漢化時大量契丹族。據《新唐書》、《舊唐書記載,回絲人王廷湊的養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處王氏。
女真族。在兩宋時期,女真族曾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顔氏在金亡國後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載:“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顔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顧遠任金統軍使。王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回族。回族王氏主要來自唐朝初期到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宛葛思的諧音。《回回曆史與伊斯蘭文化)記載:“王氏、宛氏、安氏、萬氏的回族姓氏,皆由宛葛思行派而來。”清同治年間,陝甘回民起義失敗以後,亦有人将其回族特征明顯的姓氏改為王氏。
滿族。《吉林通志》、《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有王佳氏、葉祿氏、伊喇氏(亦稱伊拉喇氏)、汪佳氏、松顔氏、喜塔喇氏(亦系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等姓氏部分或全部改姓王。滿清皇族愛新覺羅氏也有一支改姓王氏。
其他少數民族。今苗族、羌族、彜族、傣族、伺族、佤族、景頗族、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為推行相關政策,改為漢族王姓。
(五)源自複姓簡化
由複姓簡化而來的王姓,據統計至少有三十多個,即王子、王父、王夫、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孫、王狄、王甫、王周、王佳、王安、成王、威王、王李、王命、王遊、王薩、王魏、五王、西王、小王、樂王、陳王、東王、劉王、少王、拓王等少數民族複姓。
複姓簡化為王,大多出現在先秦時期。長期以來的民族融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變上。在漢代以後,少數民族帶“王”字的複姓基本上都簡化為單姓王,融入王姓之中了。在曆史上,複姓“王子”是王姓二十ー郡望中東菜王氏的固有姓氏,相傳複姓“王子”分别出自商朝末年的王子比幹和春秋時期齊國的王子成父。
個人聲明:編寫此文,是出于傳承和發揚王氏宗族相關信息為目的。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