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IGITIMES黃子非
圖說:“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
自2016年開始,國産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連續兩年在世界超算大會上獲得第一名,而助力“神威·太湖之光”奪得第一的便是國産處理器的翹楚——申威處理器。在“神威-太湖之光”上,有超過四萬顆申威衆核處理器并行運算。曆經15年的打磨與沉澱,申威科技的“中國芯”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初步成果。
那麼,申威處理器有什麼優勢?脫穎而出的關鍵在哪?中國“強芯”之路未來方向在哪?帶着這些疑問,DIGITIMES對成都申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申威”)副總經理柯紅星進行專訪,了解申威十五年如一日的探索鑽研,使得申威處理器今日得以為世人所熟知。
盡管走得不是最快的 卻是要最穩的
時隔多年,中興通訊一場關于中國“芯”的探讨再次引發國人的集體深思,申威處理器的成功無疑是國産化替代戰略的典範。
環顧占據了半層樓的申威産品展示廳,柯紅星表示,申威處理器從立項開始,便得到了國家“核高基”專項、“863”計劃的支持,經過了十幾年的持續開發,已經形成了單核、雙核、四核、十六核、衆核(4 256核)系列化多種産品,并成功應用在國産超級計算機“神威-藍光”、“神威-太湖之光”中,申威處理器的穩定性和先進性得到了充分驗證。
此外,除了在超算中應用的衆核處理器,其通用處理器也在嵌入式、桌面、服務器等領域得到商業化應用。
談及申威目前的成績,“厚積薄發”與“自主可控”是柯紅星提到最多的兩個詞。柯紅星認為,不管是企業還是産品、運營以及技術團隊,“都需要自主創新,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核心的高科技技術是買不來的,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圖說:申威服務器芯片升級路線(來自官網)
根據申威的規劃,将在桌面CPU、服務器CPU、超算CPU等幾個方面全面發展。計劃在2019年,完成第四代申威核心與申威432的研發,主頻的設計指标是2.2—2.5GHz,綜合性能預期可以達到同期國際主流水平的60%。
同樣也是展望2019年,申威預計完成32核通用處理器——申威3232服務器處理器,綜合性能預期可以達到國際同期英特爾主流服務器處理器性能的60—70%,主要面向大數據、雲計算等領域,支持四路直連,單芯片最大支持主存容量達到2TB。
正因為十五年如一日的探索鑽研,使得申威處理器得以被世人所熟知,同時,申威處理器也将逐步從軍用領域推廣到民用領域。雖不是走得最快的,但是要“走得最穩的”。
圖說:成都申威科技辦公樓
建立産業生态把國産CPU用起來
然而,盡管芯片認知步入全民化以及背後有國家政策的支持,但要完全實現國産化替代的過程仍極其漫長。
柯紅星語重心長地說,“不是某幾個技術節點的差距,而是整個生态環境的差距。原因在于,國内應用軟件生态體系尚待培育和國産CPU缺乏具體的應用場景,産品仍需打磨。”
他進一步坦言當前仍面臨多重的挑戰:第一,國内應用軟件的生态環境建設很不理想。處理器上層是需要應用軟件的支撐。但國内的軟件生态環境尚未健全,導緻欠缺相應的的軟件,所以需要去移植客戶需要使用的應用軟件,這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
其次是在設計方面。超算與普通的CPU在設計理念是不同的,這就需要結合市場來改進設計CPU。而且,國内廠商以及消費者對于國産CPU的态度雖有好轉,但接受度仍太低。他說“應該給我們一個試錯的機會,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需要一代一代進步的。”
柯紅星總結道,國内集成電路環境從人才、資金、企業、商業鍊,甚至是意識,還沒有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态。“一個好的産品需要一個市場生态,說直白就是隻有賣出去、隻有賺到錢才是真的好産品。”國産芯片仍須接受市場最終的考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