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1日,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春日暖陽,我們一行走近梅家坪鎮紅色米家窯景區,藍天白雲下,民風淳樸,遊人暢遊景區,和煦安康撲面而來。
在梅家坪鎮岔口村米家堡外,一處開挖在黃土高崖上的窯洞群落,在周邊現代民居的映襯下,顯得更加滄桑凝重、惹人注目。其實,這看似平淡無奇的高崖窯洞背後,卻寫滿了當年在白色恐怖下共産黨員和當地人民群衆與敵人鬥智鬥勇、不畏犧牲的英雄故事,承載着一段驚心動魄、光芒如炬的奮鬥曆程,如今已被列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區名錄,命名為米家窯地下交通站故址。
米家堡屬岔口村的一個自然村落。1919年,岔口村米家堡人米養成為了解決家中人丁增多、家境困難,他主動從老家搬出至村北,自己依土崖開鑿窯洞,另辟新居。為了防禦亂軍、土匪的侵擾搶劫,他進行了精心設計,先挖一個較大的主窯,兩側有陪窯,主窯内再挖套窯,各窯洞之間開鑿通道相連;主窯的大門之上挖了高窯,留有瞭望口與射擊孔,有防禦和攻擊來犯之敵的作用;主窯後面還有一個二層暗窯,開掘長長的地道,直通野外高窯,内有陷阱,有可容十個人的大火炕。大小12個窯洞組成了一個高崖窯洞群,構成一個可進可退、可攻可守的防禦進攻體系,可謂巧奪天工、渾然天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米家窯之所以在居住生産的基本作用外,兼備防禦隐蔽、進攻撤退等戰略功能,是由于張仲良、張仲平、張幫英等共産黨人,看準了洪水鄉群衆基礎較好、米家人忠誠可靠,且僻靜安全、地勢高峭的有利地形,因此積極參與、資助米家窯的設計、挖掘和改造,并逐漸将其發展為耀縣柳林鎮“聯合客棧”地下交通總站秘密設在富平的主要地下交通聯絡站之一。至1936年,米家窯作為地下交通站全面建成。
抗日戰争到解放戰争期間,中國共産黨面對白色恐怖、烏雲籠罩的艱難局面,在處于關中腹地、陝甘甯根據地—延安、照金接壤地帶的富平,發展建立了許多秘密聯絡點和地下交通站,打通了中共中央所在地陝北與陝南、隴東之間的“交通線”“生命線”,開辟了一條“外白内紅、為我所用”紅色地下交通線。當年在這條特殊的戰線上,曾有無數共産黨員和革命群衆舍生忘死,一次次穿越敵人的封鎖線和碉堡哨卡,多次護送黨和軍隊的領導人過關中,傳送文件情報,給延安運送糧食和彈藥,把有志的知識青年源源不斷送往延安,這是一個奇迹。以米家窯為代表的洪水交通站,就護送過數百名南下北上人員,其中有黨和軍隊的重要負責幹部李先念、鄭位三、任質斌、戴季英等。
1947年3月,米忠全在洪水地區做解放耀縣的戰前情報搜集工作時,遭遇敵人反撲。當他接到轉移通知後,為了照顧其他同志安全和轉移槍械,遲走了兩天。5月16日,他被國民黨民團頭子王亞民爪牙逮捕,解送西安敵警察總局特拘所監獄。米忠全在獄中備受酷刑,被折磨得體無完膚,但始終堅貞不屈。1948年4月21日淩晨,米忠全、武夢名、劉文馨等富平籍共産黨員同其他29名(共32人)共産黨員和革命志士被敵人活埋于耀縣藥王山下,這就是震驚全國的藥王山慘案。米忠全在生命的最後一息,奮勇高呼“中國共産黨萬歲!”英勇就義,時年32歲。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顔”。洪水頭、岔口村、老牛坡;米家窯、米養成、米忠全,這一串串神奇的地名、英雄的名字、傳奇的故事,飽含紅色的基因,散發着金色的光芒和永恒的魅力!今天,我們再次聚焦米家窯,深情講述革命先烈和革命群衆“忠誠于黨、不怕艱辛、不畏犧牲、浴血奮戰”的英雄故事,就是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革命先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埋頭苦幹不張揚,奮力實現追趕超越,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讓頻陽大地的明天更加美好。(文字資料來自于富平縣人民政府網站)
攝影師簡介:宋渭濤,筆名骊泉,陝西臨潼人,中共黨員,經濟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陝西渭南市副首席代表,中國金融攝影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渭南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希帕圖片社簽約攝影師,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圖蟲簽約攝影師,攝影作品和文章多次發表于《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照相機》、《渭南日報》等報刊雜志網絡,著有《Lightroom CC 入門與應用技巧》,供職于中國農業銀行渭南分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