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UA設計學堂
2019霍普杯競賽,北京建築大學的闫佳荔同學
以作品《漂浮集市,馬可可社區,水上烏托邦》
獲得三等獎!
▽
漂浮集市
馬可可社區
水上烏托邦
︱背景︱
△ 設計效果圖 © 闫佳荔
項目位于尼日利亞拉各斯的馬可可社區,馬可可社區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貧民窟。馬可可社區最初始于漁民的生産便利,而今成為接納大量非法移民和無法負擔陸地上生活成本的窮人的珍貴土壤。馬可可社區是非洲城市化進程中一個非常極端的案例。這裡沒有傳統的公路,沒有土地,也沒有現代化的建築,卻發展成了擁有20多萬人的海上貧民窟,這裡的每一間小木房裡都擠着六到十個人,但是這些人一直被政府忽視,在官方地圖上,尼日尼亞沿海一帶都是無人區,包括馬可可社區在内。
由于政府疏于管理,馬可可社區沒有任何形式的水上基礎設施。沒有廁所,沒有幹淨的供水和排污系統,污水在無形中帶來了巨大的威脅,村民們将生活垃圾倒入水中,而污染的水資源又流向大片大片的農田。這裡的居民出行的工具幾乎都是獨木舟,雨季生存環境就會變得十分危險。從社會現實的角度,如何設計一個建築,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成本下快速建設,如何适應當地獨特的氣候環境需求,如何提高附近居民的幸福度,如何實現建築與周邊環境的可持續化發展,是我想要通過這個項目探讨的問題。
環境有自身的承載力。馬可可社區人多,治理差,環境早已超過了其承載能力。這裡的油性黑水已不再适合捕魚且黑水還會不時地散發出一股刺鼻的氣味。在這裡呼吸系統疾病和營養不良顯得更為嚴重。窩棚的支柱上也漂浮着很多白色浮渣,種種迹象表明,這裡不僅飲食和環境十分惡劣,就連這些小木屋也十分危險了。
︱設計策略︱
功能選擇 建築師不僅要設計能夠融合周邊環境的建築形式,還要提出與空間相對應的活動和功能。
馬可可社區總人口約20萬,其中兒童和老人占據了大部分,這裡沒有學校,沒有操場。由于人們從小沒有受過教育,當地犯罪率嚴重,社會治安極差。
馬可可地區人民無固定的水源和飲食來源,平日的生活采購隻能依靠移動船隻售賣,這種售賣形式不固定且售賣物品的種類和數量都有限。而集市除了商業功能,也作為人們聚集的場所,還起到一定的社會功能,作為人們交流集會的場所。
對于建築師來說,能夠從各個維度上對建成環境有全面的願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方案主要選用了兩個功能:集市以及學校。
建築形式選擇
根據對于拉各斯降水量的調查可知,當地降水量大,雨季水位上漲,馬可可社區的建築面臨被淹沒的威脅。針對于此,我暢想了一種漂浮建築,利用固定樁,浮箱,鋼絲繩以及浮桶使建築能漂浮在水面上,建築随着水位的上升而上升,最大程度上減少降水對當地人民帶來的威脅。通過漂浮建築形式的設計手法,使建築以一種真正生态性的方法來落地實施。具有可持續性的建築幹預是最為理想的,這種幹預帶來的好處還可以同時為周邊社群帶來積極影響。
︱方案介紹︱
總平面圖
△ 總平面圖 © 闫佳荔
體塊生成邏輯
△ 依據場地形狀置入體塊 © 闫佳荔
△ 将體塊進行分割,中間形成水上道路 © 闫佳荔
△ 體塊變形,重心低、抗風暴,并且依靠半金字塔型的内向型突出營造中間水路繁華感 © 闫佳荔
△ 削減體塊,形成次要水上道路,置入大坡道台階,形成視覺節點 © 闫佳荔
△ 内推形成種植平台、活動平台以及船隻停靠平台,增加面向中間水路景觀面的多樣性 © 闫佳荔
△ 臨水界面進行變形,鋸齒狀方便船隻停靠及貨物交易 © 闫佳荔
△ 置入空中連廊,作為橫向交通連接體塊及平台,并增加中間水路的活力 © 闫佳荔
功能分區
△ 功能分區分析圖 © 闫佳荔
建築内部的垂直交通直達頂部,橫向交通集中布置于半金字塔型體塊的頂部,遠離水面,盡可能多的開放臨水界面,增大集市交易機會。另外一側的學校也是依靠大的斜坡台階直達建築頂部,通過橫向交通分流前往不同的教室,最大程度上的遠離水面和集市人流,依靠這種交通處理手法做到了學校與集市人流的分流。
技術圖
△ 首層平面圖 © 闫佳荔
整個建築分為四層,第一層是商業,鋸齒狀的臨水界面可用于停靠船隻。第二層一部分是商業,另一部分作為學校,空間被隔成3個教室,能容納150個學生,每個教室配有一個活動室。第三層是辦公室、實驗室以及學校部分的走廊。第四層是商業部分的走廊。頂部安裝了太陽能闆為整所學校提供電力,屋頂還能搜集雨水。
△ 平面圖 © 闫佳荔
△ 立面圖 © 闫佳荔
△ 剖面圖 © 闫佳荔
△ 鳥瞰圖及可持續發展分析圖 © 闫佳荔
︱成果展示︱
△ 設計圖紙 © 闫佳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