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城縣仲宮劉家村高氏一脈,自祖上高振輝起即樂善好施,修橋補路,其子元敬,其孫興海、興川,繼續克承先志,積德行善,受到了周邊鄉鄰的廣泛贊譽,因此高家也被稱為“善人之家”。
高公振輝,清末時人,因小時遇算命先生看相,告知其将來會不守祖業,當以修德行善才能轉禍為福,自此高公便誦經念佛、茹素戒殺、樂善好施。每每遇到周邊鄉裡疾苦,便傾囊幫之。碰到修橋補路,也是竭盡全力,出資或者出力。其曾賣了自家田地,出資修建了仲宮鎮古泉泸河橋。
仲宮鎮曆史悠久,自金代起便設鄉建鎮,由于其地處濟南南部山區的中心地帶,三川彙聚,所以自古以來便是人員的集聚地和物資流通的集散地。傳承了千年之久的仲宮鎮大集更是彰顯了仲宮鎮的交通要塞地位。然而古時周邊鄉鄰進出仲宮鎮并不是十分的方便,尤其是東向錦繡川一帶的居民需要跨越泉泸河方能進入仲宮鎮。泉泸河發源于十六裡河侯家莊,至澇坡莊轉向西南,經西泉泸、鳳凰村,在西郭而村與玉符河相彙聚。由于其南北走向,成為了東邊居民進入仲宮的阻礙。泉泸河屬于季節性河流,尤其是夏秋季節,雨水繁多,河水暴漲,更是阻礙居民的出行。然而當時泉泸河上卻沒有一座方便的橋梁,為方便群衆通行。高公振輝便賣掉自家8畝水澆地後,籌資在河上修建了一座七孔的石橋,此橋建成後成為了東西鄉鄰進出仲宮的主要道路,極大解決過往行人通行的困難。由于該橋的修建,極大地方便了東西方向居民的出行,為鄉鄰交口稱贊,因此坊間曾流傳有順口溜“泉泸橋、高家修、積德行善、為民造福”。後本村于少亮之父,因在現西郭村88路公交終點站處曾開設小賣部,距離修建的石橋很近,對此橋遺迹了解得比較多,也曾證實古泉泸河橋為高公振輝所修。于父曾指出于橋東頭曾立有紀念石碑一塊,專門記錄高公振輝的善事。
高公振輝之孫興川,繼續承祖遺志,樂善好施。由于其勤儉治家,家業興旺,便于每年臘八節前後,組織家人,每天都蒸幾鍋棗糕,盛滿一大盆,放在本村中龍王廟前石凳旁,擺上碗筷,供本村民和過往行人随意食用,這項善事大約持續做了好多年,深受村民和過往行人的贊譽。
其不僅施粥濟貧,于春節前後,農閑時節,由于鄉民無農活可忙,特别是年齡較長的人,每天都坐在本村中龍王廟前的石凳上曬太陽,拉家常消磨時間。高公興川為活躍大家的文化生活,便每年出資從外地請來一班樂隊(俗稱響鑼),在龍王廟前擺一小台,吹奏樂器,演唱戲曲小段,供大家享樂,每逢演奏時,人們都搬上小凳,坐在樂隊周圍看演奏,聽小曲,開心度日。
高氏一脈,祖孫三代,勤儉治家,樂善好施,得到了鄉鄰的廣泛贊譽,高家也由此被稱為“善人之家”。高氏子孫,秉持祖志,繼續修善為,行善事,時至今日人丁興旺,正應了那句老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