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是小仲馬最著名代表作,被譯成多國文字,改編成歌劇,拍成電影,全世界影響力大。然而,為什麼茶花女叫茶花女,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先說說茶花。
氣候進入小寒,茶樹上已結滿花骨朵,含苞待放。好似在等待一個契機,一場氣溫驟降,漫天飛舞的雪花将為它們拉開綻放的序幕。
茶花秉性孤傲,不喜合群、湊熱鬧,與春天和着和熙暖陽盛開的百花不同,甘願選擇寒冷的冬季,頂寒風,冒雨雪,傲然綻放,妝點大自然。
嚴冬來臨,大多數植物已脫去綠裝,剩下光秃秃的枝丫,無奈尋求天空的慰籍,或者徹底枯萎老去,了無生趣,等待來年的再生。茶花似乎懂得大自然的心思,偏偏選在最需要的時候,粉墨登場。
茶花品種繁多,色澤多樣,紅、紫、白、黃……每種顔色都有自己的花語,紅色象征歡快與熱烈,紫色象征莊重與高雅,白色象征素淨與恬淡,黃色象征輕盈與活潑。
了解茶花的秉性和花語,再來說《茶花女》這部作品。故事講述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的社會風氣,最後以女主人公瑪格麗特因患嚴重肺病,悲慘離開人間凄婉結束。
《茶花女》的素材來自小仲馬的親身經曆。1844年,20歲的小仲馬與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一見鐘情。瑪麗出身窮苦人家,長大流落巴黎後被逼為娼,小仲馬對她深感同情,倆人之間發生了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對于瑪麗的迫于生計,無奈繼續維持原來的求生方式,小仲馬非常氣憤,想以遠走他鄉的方式讓自己冷靜下來。而當他返回法國時,23歲的瑪麗已因重病,凄然離世了。
作品中的瑪格麗特對茶花情有獨鐘,她無論去到哪裡,都會有一朵茶花随身佩戴着,于是就有了“茶花女”的稱謂。這或許是因為她的性情與茶花的秉性相吻合。一個貧窮人家的女孩,為了生計,不得不賣笑、出賣肉體,混迹在上流社會中,還要遭受世人的冷眼與鄙夷,是多麼不容易,飽嘗人間凄苦。
在生活的一個月當中,瑪格麗特有25天佩戴白茶花,餘下5天佩戴紅茶花。有人認為茶花花語還有一說,紅茶花意味着生,白茶花意味着死,瑪格麗特佩戴白茶花的時間遠多于佩戴紅茶花時間,是否冥冥之中早已經意識到自己人生在世時日不會長呢?
大家又有何種不同猜測?歡迎留言探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