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張伊欣 2月19日,公衆号“普通話水平測試”發表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文中例句了古詩詞和詞語的改音案例。經查證,該公号使用的新聞圖片原是發表在2018年5月11日《北京晚報》的一篇文章《“說(shuō)客”“坐騎(qí)”你讀對了嗎?》。
雖是舊聞,但每次出現字音更改的消息,總能引起網友們的熱議。就網友的問題,南都記者采訪到中央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詩詞大會》評委蒙曼,聊聊“如何在現代學習和認識古詩詞的注音和朗讀?”“漢字審音需要遵循什麼樣的原則?”等相關問題。
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
誤區:古詩詞注音和朗讀是兩套系統
南都:古詩詞在現代需要改音嗎?比如,鄉音無改鬓毛衰,“衰”在詩中本讀cuī,教科書上的注音是shuāi。
蒙曼:(就這個案例)我認為沒有問題,這根本不是古音和今音的問題,這是葉韻(葉xié韻,也作“諧韻”、“協韻”),葉韻是古人在朗讀或者吟誦時,為了押韻想出來一個不得已的辦法,我個人認為,它不涉及字應該怎麼讀的問題,“衰”當然讀shuāi,但讀古詩文的時候,為了照顧語言的感覺,古人發明了這個葉韻的辦法,就讀cuī。
蒙曼:一般來說就是為了押韻,但押韻過程中有一些相對約定俗成(的規矩),比方說,“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為什麼不改“回”的字音,而改“衰”的,我覺得這就屬于曆史的約定俗成了。
南都:後來葉音在曆史上逐漸被淘汰了,我們如何朗誦詩詞?
蒙曼:葉音可能是在注音方式上淘汰了,但我個人認為在詩詞朗誦的時候是可以保留的。如果把葉韻都标注上去,需要很多的注音(工作量太大),所以倒不見得追求把(詩歌中的詞語)所有的注音都标注出來,但我們在講解過程或使用過程中,我個人理解還是應該考慮詩歌韻律美,按葉音來讀。
南都:那在實際運用中,教科書應該怎麼寫?
蒙曼:比如“衰”标注shuāi,本身就這個字,我個人覺得沒錯,語文老師可以在教的時候跟學生講,古詩是押韻的,如果讀成cuī的話,是屬于葉韻,它會顯得更加美麗、更加朗朗上口。
南都:所以您覺得古詩詞的字音不需要改?
蒙曼:我不是覺得沒有必要改,這個(古詩詞的字音)就沒改。我認為是好多人誤會了,以為古音有兩個,然後現在變成一個,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一個是注音系統,一個是日常朗讀系統,比如在注音系統裡,如果把“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野”注音成yǎ,是不現實的,而在日常使用過程中,讀yě沒有韻律感,我認為這是兩碼事,大家把這事混為一談了,在古代這也不是一個注音的問題,是葉韻,就是特别地為了這句詩而造出來的。
焦點:不在“改,不改”,而是在信息不對稱
南都:1985年曾有一次審音工作,2016年審音的征求意見稿發布,漢字讀音的改變與時代是否有聯系?
蒙曼:那是一定的,我們的字音一直在改,所以我覺得沒有辦法追究什麼是古音,也不光是從我們這個時代開始,南北朝的時候古人就發現《詩經》讀不下去了,如果不用葉音的方式讀《詩經》就押不上韻了,經過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字音的變化一直在進行。但改一定是特别謹慎的,是要拿出非常科學的依據來。
南都:您怎麼看待這次争論?
蒙曼:我現在覺得這個争論的焦點不在改,而是信息不對等,國家語委的專家們可以出面澄清公衆的疑點,我們需要知道他們的修改依據。如果大家覺得他們澄清是有道理的,我們尊重,如果大家覺得澄清不足以說服人們,那需要再溝通,再慎重些。比方說,“一騎紅塵妃子笑”“騎”字音從jì改成qí,我個人不太理解,因為它詞性不一樣。詞性不一樣,讀音就不一樣,這是從古代到今天大量存在的問題。
南都:如果改的話,您覺得需要遵循什麼樣的原則?
蒙曼:首先要符合語言發展規律,比如現在沒有入聲字,歸到其他類裡,但它是符合某一種規律的歸類。另外,現在的語言習慣也挺重要的,我知道,“拜拜”是2016年新加進去的,過去在中國的語言傳統裡不存在這樣的組詞方式,這是尊重了現在的語言習慣。
南都:現在互聯網詞語比較流行,是否考慮這樣趨勢帶來的影響和改變?
蒙曼:那得看它時間的延續性,比如“十動然拒”,過了一兩年,現在沒人再說了,要是貿然加進去就沒有尊重語言規律。但“拜拜”這個詞好像改革開放以後大家已經用了40年,大家都會用,加入這個詞就是合理的,我認為時間是檢驗(是否需要加詞或者改音)的重要标準。
南都:雖然這是“舊聞”,但每次出現這樣的新聞大家都非常關注,您有沒有建議,就是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怎樣去分辨?
蒙曼:語言專家可以出來說說話(笑),我還是這個意思,這是信息不對等造成的。(南都:大家都在關注,是因為要考語文)對呀,既然是這麼嚴肅的事,專家應該給一個既權威又通俗易懂的解釋,不要抛棄這種對話的機制,這說明大家多麼愛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