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青海藏族地名的由來

青海藏族地名的由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30 13:32:42

  原創 牛汝辰

  青海各縣,就曆史演變看,河湟流域設治較早,變遷也多;牧區設縣較晚,曆史演變也較簡單,但就語源語義看,情形就比較複雜了。有的是羌語名稱,鮮卑語名稱,也有大量的藏語名稱和蒙古語名稱,還有哈薩克語名稱,也有原先為少數民族語名稱逐漸被漢語雅化了的。

  漢語縣名

  (1)取義于政治意念的。

  循化。意即“遵循王化”。北宋崇甯二年(1103年)曾修築循化城(舊名一公城,移公城,在土門關外)。金朝設積石州,屬臨洮路。元因之。明初設積石州千戶所,屬河州衛。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草灘壩築城駐兵,名“循化城”和“循化營”,乾隆《循化志》說:“禦賜嘉名”,“偶合于宋耳,非複舊名也”,可見取義于政治意念。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城,設循化廳(縣一級),先後隸屬臨洮府和蘭州府,道光九年(1829年)改隸于西甯府。辛亥革命後,改為循化縣。1954年3月成立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青海藏族地名的由來(青海省縣名的由來)(1)

  貴德。原名歸德。據乾隆《甘肅通志》卷三“貴德所”條,“明以前為番夷駐牧之地,洪武三年(1370年)征西将軍鄧愈至莽刺川,始置歸德州,取番夷向化之義”,其政治意念是很明顯的。清初設歸德所,屬河州衛。雍正三年(1726年)裁河州衛,改隸臨洮府。乾隆三年(1738年)改隸西甯府。到乾隆二十七年設歸德廳,置縣丞(稱西甯縣丞),四十七年(1782年)改“歸德”為“貴德”,意為“以德為貴”,沿用至今。五十六年(1791年)改設同知。1913年貴德廳改為貴德縣。

  海晏,1943年設縣,取義于“海晏河清”,地方承平。該縣縣治在原西漢末王莽的西海郡城一帶。這一帶,原為先零羌牧地,西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冬,王莽在此設西海郡。西海之名,在《漢書·王莽傳》中記得很清楚,王莽上奏皇太後王政君說:“今案已有東海、南海、北海郡,請受良願等所獻地為西海郡”。定名西海,顯然系取義于“四海一統”。這個西海郡維持了約十五年,即廢棄。

  平安,平安縣系1982年5月設置,治平安鎮,該地古名安夷和平戎繹。據《水經注》載,自青沙山北流至平安鎮彙入湟水之河名勒姐溪,原為勒姐羌居地,因部族得名。東漢初在此設安夷縣,屬金城郡,建安時西平郡設立後,歸西平郡。魏晉因之。十六國時仍為安夷縣。北魏時廢縣。隋唐時,屬設于樂都的西平郡或鄯州。宋時稱宗哥城。元時設騷站。明洪武時設平戎繹,嘉靖元年(1522年)修平戎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增修。清康熙改平戎城為平安城。

  (2)表示民主革命時期政治概念的。

  1929年青海成立省政府後,從樂都縣劃出東半部新設“民和縣”,取義于“人民和睦”或“民國和平”。

  從西甯縣劃出一部分新設“互助縣”,取義于“互助互愛”,1954年改設“互助土族自治縣”。

  在隆務寺一帶新設同仁縣,取義于“同登仁域”;在恰蔔恰一帶新設共和縣,取義于“五族共和”等等,都反映了時代烙印。

  青海藏族地名的由來(青海省縣名的由來)(2)

  (3)由羌語雅化了的。

  樂都,據《漢書·趙充國傳》,漢人沒到此之前,已有“雒都谷”之名,可見系羌人所命名,在《漢書》中也寫成“落都”或“洛都”,可見系譯音。至于“雒都谷”具體指哪條山溝,有人認為指老鴉城以北的冰溝,也有人認為系樂都縣北的引勝溝,原名勝番溝。到十六國時後涼呂光置郡(約在386—390年間),雅化成樂都,沿用至今,已有1600年了。南涼王國(397—414年)曾以樂都郡城為國都。北魏時屬鄯州境,孝昌二年(526年)後鄯州移治于此,此時鄯州治和樂都郡治同城,名西都縣(西都縣先在今西甯,移此),隋代,改為西平郡,唐初複稱鄯州,具為湟水縣。吐蕃統治時仍名鄯州,駐有節度使。宋時,稱邈川城,元符二年(1099年)改置湟州,旋改樂州。元時歸西甯州。

  明時設碾伯所。碾伯,為藏語,與“年保”同字異譯,系山神之意,“碾伯溝”,即山神之溝,指北通蒼龍嶺,雲騰雨生之勝番溝。清初仍舊,雍正三年(1725年)設碾伯縣,1929年改名樂都縣。

  (4)以河川或某地方位命名。

  大通,本為河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設大通衛,築三城,設三營,即白塔(今大通縣舊城)、大通(今門源縣城)、永安(今門源西北六十公裡),衛治在今門源。乾隆九年(1744年)移衛治于白塔營,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大通衛為大通縣。新中國成立後,縣治移橋頭鎮。

  門源,1929年劃大阪山以北設門源縣。1929年析大通縣置亹源縣,因地處古浩亹水,即今大通河;古浩亹水,亦名閣門河,《晉書·音義上》:“亹者,水流夾山,岸若門”,孟康曰:浩亹讀合門。顔師古曰:浩音诰,水名也,亹者,水流峽中,岸深若門也。西漢曾置浩亹縣,治今甘肅永登縣河橋鎮。北宋在浩亹河上築大通城,此河遂因大通城而改稱大通河源頭而命名。1953年設亹源回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改為門源回族自治縣,1959年,亹源簡化為門源。

  湟源,意為湟水上源。道光九年(1829年)設丹噶爾廳,駐主簿,1913年改為湟源縣,丹噶爾與東補爾,同字異譯。有人雲,丹噶爾系藏語,在湟水岔口處。

  湟中,1944年設,治魯沙爾鎮。魯沙爾,藏語,新村落新部落之意。“湟中”之名始見于《漢書》。謂兩山對峙、湟水中流。古時湟中指西甯、樂都一帶地方。湟中建縣後,始成為行政建制名。

  貴南,意為在貴德之南,新中國成立後新建,治茫拉川。

  青海藏族地名的由來(青海省縣名的由來)(3)

  (5)古縣名,取義于漢文中相應意義。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西平亭設臨羌縣,取義于“蒞臨衆羌”,治西川鎮海堡。東漢時移治湟水北岸多巴(藏語,幾川彙合處),扼西納川之口。

  鎮海,唐以後稱臨蕃城,宋稱臨谷城、林擒城。元以後稱鎮海。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趙充國威服定羌之後,于今老鴉城設破羌縣,該地是漢軍破羌處。老鴉城,并無烏鴉,語源于藏語,意為山谷盡頭。

  東漢末西平郡下設長甯縣,在長甯谷中,即今西甯北川,《水經注》稱長甯川,有長甯亭,其“北有養女嶺即浩門山,西平之北山也”。長甯亭“東城有東西門,東北隅有金城,在西北四十裡”,長甯縣治當在此城。

  上述臨羌、破羌、長甯,其漢文意義是明白易知的。

  參考文獻

  西藏自治區測繪局,西藏軍區司令部偵察處.西藏地名資料簡編[Z].拉薩,1979.

  芈一之.青海地名探源及若幹規律[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1):27-3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