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巨變
[總體特征]
資本主義先後進入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和帝國主義階段。表現:
(1)生産力方面:都極大地提高了生産力,使資本主義各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産關系方面:工業革命導緻兩大對立階級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的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壟斷組織的産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業革命使東方從屬于西方;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形成,東西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4)都有負面影響。如環境問題、交通擁堵問題。
本主題是高考考查頻率最高的主題,大部分試題要求學生認識工業革命的複雜影響,一般要求學生一分為二地分析,客觀地看待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變革。
[新視角]
1.從新史觀的角度認識兩次工業革命
(1)從整體史觀的角度看,兩次工業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明為加強世界聯系提供了物質條件,推動了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展。
(2)從文明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是人類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轉折點。
(3)從近代化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推動了全球近代化進程,帶來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社會生活上的文明化。
(4)從社會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帶來了嚴重社會問題:無産階級相對貧困化的問題(包括童工問題);城市化問題(如倫敦人口劇增);嚴重的集群性社會問題;特殊人群(失業者、退休者、殘疾人等)的生活保障、醫療健康、教育、住房、社會服務(社會工作)等。
(5)從生态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過度消耗,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2.從縱向和橫向的視角審視工業革命
從縱向發展來看,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資本、市場和勞動力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的必然發展。同時,工業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産力,引起了社會關系的變革。
從橫向發展來看,歐美進行工業革命後,加快了對外殖民擴張的步伐,亞非拉美國家日益貧困,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同時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特别提醒]
1.工業革命後的社會變革本質上是向工業文明的轉型,即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經濟上的商品化、工業化,思想上的理性化。這些内容幾乎是所有經曆工業革命的國家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2.科技在推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家主要是一線的工人和技師,其發明主要依靠經驗的總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家主要是科學家,其發明主要依靠科學理論和科學實驗。
3.當今史學界對工業革命的評價是一分為二的,對其負面的評價主要表現在:第一、經濟上,巨大的生産力造成了生産的相對過剩;第二、政治上,工人階級的貧困化,社會不公平現象嚴重;第三、生活上,工業革命使人成為經濟動物,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第四、環境上,環境破壞嚴重,從根本上損害了人類的生存根基;第五、軍事上,強大的生産能力制造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造成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
4.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是工業革命後的三股進步潮流,都是工業革命的産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