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城區好,還是成都新城天府新區好#
如果是在10年前,我肯定認為新城闆塊,比如高新南、天府新區等區域的房産,最有上升空間,但是,未來的10年甚至20年,也許老城才是價值核心。
1、環狀城市的發展路徑 從成都的發展路徑出發,不難發現,這種位于平原上的環狀布局城市,和重慶、貴陽等山地、高原上的組團型城市的發展邏輯是不一樣的。
環狀城市由中心向外一圈一圈外延拓展,一環、二環、三環這樣一環套一環拓展開來,再怎麼發展,都繞不開中心原點,向心性強。
而組團城市則可以抛開任何一個老城組團,甚至中心組團,重新另起爐竈建新組團,然後每個組團都有自己的核心區域,離散性強。
成都最近這些年發展起來的高新南闆塊,之所以那麼快熱鬧起來,也是脫離不了毗鄰老城區的地緣優勢的。
2、城市的發展階段 成都目前的常住人口已經突破了2000萬的規模,七普達到達到2093.8萬人,已經不是當年大規模吸引外來人口、做大基數的階段了。
畢竟,放眼望去,中國4大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人口規模也都是在2000萬上下,最多的也就是上海将近2500萬人,而廣州和深圳都沒有超過2000萬。
由此可見,未來成都也不大可能超越和突破2000萬以上太多。
不要拿重慶說事,重慶直轄市相當于一個省的口徑,3200多萬常住人口是包括了主城九區、新區、周邊區縣了的,真正算重慶主城九區(即中心城區)的常住人口,七普數據也才是1034.3萬人的規模,相當于成都的一半。
人口規模和體量如果達到一定的阈值,就會給城市的容納力、環境承載力(比如水源)帶來很大的負荷。
國際上很多超大的都市區,發展到最後,制約城市的瓶頸,往往就是一些平時看不起眼的小細節,比如水源地的問題。
成都如今的人口規模和體量,數量上已經達到2000萬的水平,但是人均收入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所以,未來大概率是會回歸做強中心城區、夯實老城核心闆塊實力和質量的階段。
曾經一二十年前,不少城市新區拓展的那種加速度,或将難以再現,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現有的資源和現有盤面上來,由内而外夯實基礎了。
3、老城擁有不可替代的底蘊、資源優勢 在不少老成都人眼裡,三環以外和三環以内的成都口音,一聽就能聽出不同來。
實際上,成都之所以叫做成都,和這座城市所蘊含的千百年的底蘊、文脈、生活氣息、資源積澱是分不開的。
比如武侯祠、錦裡、寬窄巷子、杜甫草堂這些成都的名片,幾乎成為一座城市的代名詞,底蘊和沉澱是需要時間積累的,不是一朝一夕建個地球最大單體建築、一批又一批打卡拍照、 的新興網紅店和深夜仍然燈火通明的寫字樓能夠代替的。
通勤一兩個小時,在高新區的寫字樓裡加班到晚上八九點,這樣的生活節奏,恐怕是讓真正的成都人難以接受的。
就像網紅泡沫永遠取代不了生活氣息一樣,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和馬路,也永遠無法代替老城的生活底蘊和氣質。
更何況,真正關乎生活緊要的資源,不是網紅店、網紅景點,也不是寫字樓。
成都最頂級的教育、醫療資源,還是要看錦江和青羊的“五朵金花”和華西壩。
其實,那些從外地移居來成都的“新成都人”,往往本來是奔着成都的“慢生活”标簽,逃離北上廣深的。
然而,當湧入這座城市的人越來越多,生活也就沒那麼緩慢悠閑了,競争越來越激烈,城市鋪得越來越大,通勤時間和距離都直追北上廣深,那麼,是移居的人忘掉了自己的初心?還是任何城市晉升“新一線”和“一線”都繞不過的宿命?
其實,答案就在我們每個人心中,你是什麼樣,城市就是什麼樣,你的生活狀态是什麼樣,成都的生活氣息,就是什麼樣。
總而言之,新城有新城的好,老城有老城的妙,但要問我買房買在哪裡,我一定是選擇買在成都、買在老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