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馬夢娅 設計|胡欣 校對|胡蝶
47歲的黃傳明身材高大、聲音洪亮。他笑稱自己都有“職業病”了,“開車出門不自覺就會數車,哪裡的紅綠燈要是有問題,我看一眼就知道”。
22年,他從一名普通交警成長為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科技管理處警務技術三級主任,手握17項國家專利,獲得公安部“智慧公安我先行”公安基層技術革新二等獎、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
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他與信号燈的不懈“較勁”:
守在馬路邊數車子,一守就是一整天,筆記本上寫滿數據,他能為一個交通路口配置十幾種信号燈方案,早高峰、晚高峰、中午、淩晨都不相同;
老式信号燈布線施工麻煩,還可能引發觸電風險,他主導研發“通訊式低壓信号燈”解決了這些痛點,如今已遍布武漢的各個路段;
他還推出“路口風向标”項目,改進行人檢測系統,讓路口行人等待時間減少兩成,如今這一技術方案已被全國其他城市采用……
“大家都認為我們搞技術創新的好像很‘高大上’,其實最需要腳踏實地。”黃傳明說。
守在路邊實時觀察車流量
為一個路口配置十幾種信号燈方案
2月8日早上7時許,武漢早高峰時段即将到來。這天黃傳明早早就穿上執勤綠背心,來到了位于武漢雲尚國際時尚中心前的十字路口。到場後,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信号機。信号機放置在紅綠燈下,方方正正的約有兩個行李箱那麼大。黃傳明介紹,信号機就像電腦主機,控制着路口紅綠燈、攝像頭等設備的運作。
黃傳明在路口檢查信号機。記者何曉剛 攝
“以前的信号機隻控制一個路口紅綠燈,現在我們的聯網信号機能和周邊幾十個路口協調工作!”一邊說着,黃傳明一邊俯下身去檢查信号機内閃爍的信号燈。檢查無誤後,他掏出随身攜帶的筆記本開始觀察路口車輛。“現有車輛車頭時距較近,路面占有率高,早高峰要來了。”
黃傳明說,觀察車輛是為了實時監測車流變化,将數據及時反饋到後台以優化路口的信号燈配置,不斷調整城市交通狀态。“雖然現在咱們的信号燈已經非常智能了,會自動數車,自行配置時間,但是遇上反常情況,還是需要人工來精準把控。”
早高峰一個方案、晚高峰一個,平峰期、中午、下午、深夜……一個路口,根據不同時段車流數據變化,黃傳明差不多需要調整出13種信号燈配置方案。
黃傳明介紹,早高峰時段車流量大,紅燈持續時間就不能太長。“大家總以為一個路口我們早晚高峰用的是一套方案,其實兩個時段大不一樣!”不少車輛早高峰經過某個路口,但返程往往不會按照原路走,這就導緻同一個路口早晚高峰車流量不同,配置方案也不同。
除了觀察車流外,黃傳明和同事還負責武漢市所有電子信号燈設備的維護及後台搭建工作。“目前全市有近3萬個信号燈設備,如果壞了一個紅綠燈,我們20分鐘就要到現場,半小時之内就要修複。”
5個月做60餘次測試
“通訊式低壓信号燈”已遍布城市各路段
多年的工作經驗,讓黃傳明意識到了交通信号燈對城市交通發展至關重要,因此他總是忍不住跟信号燈“較勁”。
黃傳明(左)與同事分析平台數據。記者何曉剛 攝
“以前咱們武漢用的老式信号燈布線施工麻煩,能耗大,不智能,還有可能引發觸電風險。”有一次黃傳明看到一則新聞報道,外地一位市民因信号燈漏電被擊中身亡,“這對我觸動很大,也激發了我改造信号燈的想法。”黃傳明回憶說。
精準把控用電量是改造信号燈最難的部分。為突破技術難點,黃傳明參照220伏交流電,分别對48、36、24伏直流電進行了60餘次測試,連續5個月他一心撲在這項測試上。
通過大量的實驗測試,黃傳明發現36伏直流電有望替代220伏交流電。在此基礎上“低壓信号燈”最終被研發出來。這種新型信号燈解決了觸電隐患問題,開創了國内交通信号燈采用低壓用電的“先河”。
“整個燈杆内隻有一根信号線、一根電源線,大大節約了成本,施工時間隻需5小時,工期縮短八成,還解決了‘飛線入地’問題。”黃傳明自豪地說。
2018年7月,首批“通訊式低壓信号燈”在武漢12個路口上線運行,這些搭載了物聯網技術的信号燈,最大限度減少了施工對交通的影響,有效解決了以往紅綠燈的各種常見故障。如今“通訊式低壓信号燈”已遍布武漢各個路段。
截至目前,在信号控制和應用領域,黃傳明已經獲得11項國家發明專利和6項實用新型專利。
行人等待時間減少兩成
“路口風向标”方案被全國其他城市采用
一次黃傳明在路口觀察信号燈,看着一對父母帶着孩子準備過馬路,走了幾步又退了回去,這令他十分不解。“後來我仔細一看,原來是綠燈已經開始倒計時了,他們過不去。”
這一幕讓黃傳明陷入了思考。他發現,以往交通信号燈大多考慮滿足機動車需求,給行人預留的時長不科學。“在人多的路口,過個馬路連走帶跑都來不及,這樣往往會造成行人、機動車混行,有較大安全隐患。”
2019年,為解決這一問題,黃傳明申報了“路口風向标”項目,着手改進行人檢測控制系統。黃傳明解釋說:“原本我們隻将車輛和斑馬線前的行人納入檢測範圍,現在斑馬線5米範圍内的行人全部納入檢測範圍。”項目确立後,黃傳明在沿江大道武漢關碼頭、沿河大道英中中學等路口采集車流量和行人流量,為了采集準确數據,有時一蹲守就是十多個小時,回單位以後又整理數據進行分析,優化方案。
黃傳明(右)與同事交流工作。記者何曉剛 攝
經過改良,現階段這套采用了雷達檢測、視頻檢測等技術自動分配行人過街時間的系統,已在武漢市3個路口投入應用,機動車通行效率提高了19.1%,行人等待時間減少了23.6%。
行人檢測信号燈控制系統此前已被南昌、濟南、南京等城市采用。“這幾年,我每年都會參加全國智能交通領域的學術交流活動,和業界同仁溝通,我想把咱們武漢交通做得好的地方都推薦出去,同時把其他城市好的方案引進來。”黃傳明說。
目前,黃傳明和團隊正在努力打造全息路口,通過雷達、視頻等多維感知技術和智能算法,實現全量事故數據空間化,生成“全面、準确、實時、精細”的交通數據。他說,讓城市交通從智能邁向智慧,是自己未來的工作重點。
武漢以我為榮,我為武漢代言。紮根交通管理科技工作一線22年,黃傳明參與了一系列武漢重大交通建設項目,實現了交通區域控制、交通誘導系統從無到有,逐步構建了武漢智能交通體系框架。“未來,我将繼續刻苦鑽研交通管理科技業務,立足實際做好技術創新和應用,助力提高我市交通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市民享有更美好更便捷的出行體驗,讓智慧交通更好服務社會治理和市民生活,為城市文明程度提供更有力的‘智慧’支撐。”
(長江日報見習記者餘睿)
【編輯:趙可】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