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祭月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傳最早還是在唐代,唐太宗在貞觀四年時,征讨突厥得勝并生擒其頭領,八月十五凱旋回京。為慶賀勝利,京城長安通宵狂歡。當時有個經商的吐蕃人向唐太宗獻餅祝捷。李世民接過華麗的禮盒,拿出胡餅笑指天上明月說:“應将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随之把胡餅分給群臣食之,這胡餅就是後來的月餅。還有一種流傳更廣的說法,據說是由元末流傳下來的。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于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了一條計策,命王昭光制造餅子,将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字樣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因而一舉推翻了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特别在我國東北地區,更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人們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諧成天下人們美好的心願。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近幾年來,我國月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包裝越來越精美外,其口味口感也越來越親近現代人的口味需求,個頭小了,甜味降低了,餡料豐富了,口感柔軟了。我國月餅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到今日,花樣不斷翻新,品種不斷增加,風味因地各異。地區的差異使品種外觀、口感、味道各具風格。目前,我國月餅種類繁多,按産地分有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氏月餅、港式月餅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鹹味、麻辣味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類。其中廣式、蘇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中裕旗下法蘭卡中秋月餅已經陸續上市,口味不斷更新中,敬請品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