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圖為快遞車行駛在西雙版納的盤山公路上。浦 峰攝(影像中國)
核心閱讀
随着交通網絡的不斷完善以及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一個連接國内城市鄉村的智能物流骨幹網正在形成,快遞車開到田間地頭成為現實,村裡人也能買到外面的優質商品了。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就有這樣一群鄉村快遞員,他們用車輪替代村民的腳步,把來自千裡之外的商品送到村裡,給村民們生活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改變。
正月十五剛過,快遞員又開始忙碌起來。
清晨薄霧彌漫,一輛來自2900公裡外江蘇無錫的電動摩托車,經過物流運輸,被送到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菜鳥物流中心。來自中緬邊境村落勐宋村的車主,當天下午就能騎上它,馳騁鄉間。而此行的運費,僅需要幾十塊錢。
這樣的快遞速度,不僅來自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也和長期緻力于打通鄉村快遞“最後一公裡”的物流企業息息相關。随着智能物流骨幹網的搭建,菜鳥鄉村的快遞員們,用車輪替代村民的腳步,給村民們的生活帶來越來越多的改變。
快遞打通鄉村“最後一公裡”
“路通了的地方,快遞就該通”
物流站運營的第一天,送件量不到40件。
這也意味着,一天發件的收入,還不夠油錢。景洪市菜鳥鄉村物流站站長詹衡依然記得最初的艱難。
2016年,詹衡來到景洪市,投身物流的“最後一公裡”。“做鄉村物流,成本高、利潤薄,一開始,真讓我挺擔心的。”詹衡說。
那段時間,詹衡沒事兒就坐在門口,等待物流公司的車輛。
他怕,怕重蹈之前創業的覆轍:種過番茄、賣過秋葵,最後都血本無歸。
40件、500件、1000件……日子從前往後,數字不斷增加,詹衡翻看着物流站每天的送件量,言語裡淨是興奮。“現在每天送件量穩定在千件左右,要是碰到‘雙11’,送件量能接近4000件。”
每天清晨,倉庫綠色的地闆上,就開始陸續卸下大批剛到的貨品,詹衡和同事麻利地把快遞鋪開,按着順序分揀歸類。“這會兒涼快,夏天太熱,分揀時大家都是光着腳。”
“‘北上廣深快不叫快,新疆西藏雲南快才叫快。’路通快遞才通,路通快遞就該通!”詹衡告訴記者,現在的快遞布點基本沿公路線布置。“沒通公路的地方其實網購需求更大,但是運輸太困難,隻能是将送件點安排在公路附近。”
現今的景洪市,菜鳥鄉村物流已經從最初的覆蓋30個村增加到了60個村。截至2018年末,菜鳥鄉村物流已進駐29個省份,建立了近3萬個村級物流站點,每月僅送到鄉村的農資農具就有近200萬件。
快遞能送的東西越來越多
從手紙蚊香到兩百公斤的電焊機,都行
上午分揀,下午送貨。一吃完午飯,快遞員岩華就先開車給縣城周邊的店送貨。到下午4點,岩華和記者一行出發,前往橄榄壩送件。
盡管老路不用收費,可岩華還是選擇走高速公路。“第一時間運到更重要,要是老路堵車,當天快件就到不了村裡。”去橄榄壩,老路需要兩個小時,而走高速隻需40分鐘。
窗外的風景一路向後,蔥郁的樹木在道路兩旁分外惹眼。岩華開着車,眼裡有些焦急。“等會兒要過瀾滄江,得坐渡船,一個人兩塊錢,一輛車要二十,不便宜啊。”
岩華說,快遞員收入不算高,但工作時間挺靈活。“下午送完件我就回家,遇到割膠的時節不耽誤我晚上割橡膠。”
說話間,汽車來到瀾滄江邊,看江邊排隊車輛不多,岩華掩飾不住地開心。“有時候排隊過江就要一個小時。”搭渡輪過了瀾滄江,才跑了不到200米就被交警攔了下來。“鎮上正在舉辦活動,私家車能過,但貨車隻能先停在停車場,等到人群慢慢散去才能進入橄榄壩。”
岩華停穩了車,掏出手機,給附近點上的“村小二”打電話。“可以讓靠近停車場的村民來這兒取貨。”
“咱們這車上就拉着一台電焊機,聽說是從安徽寄到大橋工地的。”不一會兒,操着安徽口音的小夥子曹陽趕到停車場,一看快遞洩了氣:這貨200公斤,搬不動啊。岩華說:“你跟交警溝通好,我給你送工地上!”
菜鳥鄉村在景洪農村,實際一共有三條線路:一條是岩華走的路,但要坐船渡過瀾滄江;一條經過野象谷,需要提防那些可能出現的龐然大物;最遠一條前往勐宋,要繞30多公裡的盤山路,有時霧大,根本看不清路。
岩華的同事岩溫罕,是這裡唯一一個幹滿兩年的快遞員,2017年最遠的邊境村勐宋開通快遞業務後,單程過去得5個小時,可就是這個最偏遠的勐宋村,一天的收件量平均下來要50件。“線路剛開通時快遞量最大,有100多件。”岩溫罕說。
“這還不是最多的。”岩溫罕告訴記者,他們曾分别一次性送過4.2噸的洗衣液、3噸手紙、1.7噸蚊香和2.2噸的花生油。
快遞改變村民的消費習慣
愛網購的人多了,愛買高品質貨物的人多了
黃上衣、花筒裙、紅涼鞋,讓景哈鄉街道電子商務站的玉南更顯婀娜。
跟岩華清點入庫交接完後,玉南開始逐個給網購的村民打電話。也有早早趕來的村民,坐在店口等着卸貨,村民都南幹脆在店裡就試穿起了新到的外套。
在菜鳥鄉村體系内,玉南被稱為“村小二”。她告訴記者,大多數村民還是習慣到點上自提。“不過要是大件或者村民有需要,我們也會送貨上門。”在玉南看來,村淘的發展其實和“村小二”的服務水平息息相關,“多上門,有好處。”
曾經,上了年紀的哈尼族老人不會玩手機,更不會綁定銀行卡。他們對這些新生事物,保有本能的警惕。如今,村裡人觀念轉變,甚至會主動找玉南下單買貨。年紀輕的,玉南就幫忙下載手機客戶端,年紀大的,則幹脆幫他們下單。
“最初,大家買衣服比較多一些,網上比鄉鎮實體店價格便宜,樣式又多,還可以免費退貨,優勢明顯。”玉南說,相比過去更關注價格,如今農村消費者更看重品牌、品質與服務。
玉南告訴記者,景洪的村民購物有兩個高峰期,一是“雙11”這樣減價打折的時候,還有就是村民賣茶葉、賣橡膠的時候。“那會兒村民手頭有了錢,買電器、農具甚至摩托車的,會比較多。”
眼下,景洪市快遞取貨點已經覆蓋了大多數行政村,可幾百個自然村站點的增長潛力依舊可觀。(記者 楊文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