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旒。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于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旒就是用五彩的缫(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
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于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帝王戴的冕冠,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闆,叫“延”。延通常是前圓後方,用以象征天圓地方。延的前後檐,垂有若幹串珠玉,以彩線穿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标志。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