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這個數字并不是到了現代才具有吉祥的寓意,在古代中國的哲學思想中,講究天地人之間相互感應,“八”為地之極數,天子享用“八佾”,祭祀用“八簋”,用車需“八鸾”,馭臣用“八柄”,統率萬民用“八統”,治理國家用“八政”等,因此“八”在數字中的地位是非常尊崇的。各地風景名勝以取八景之數為最多,自古以來,全國各地都有“八景”,比如長安八景、桂林八景、羊城八景、潇湘八景等,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八處自然和人文景觀,大都能夠集中反映當地的曆史文化積澱,有的甚至成為了當地的文化旅遊象征,北京作為知名的曆史文化名城和千年古都,當然也有“八景”,也就是大家俗稱的“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這一名稱最早見于金代,當時金章宗完顔璟将燕京的八處風光名勝選定為燕京八景,即“居庸疊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風”、“瓊島春蔭”、“薊門飛雨”、“西山積雪”、“盧溝曉月”和“金台夕照”。又稱“燕台八景”、“燕山八景”、“京師八景”、“京畿八景”等。曆經金、元、明、清四代,“燕京八景”指代的景觀名稱在不同時期也有所變化,比如明代的“燕京八景”分别為“居庸疊翠”、“玉泉垂虹”、“太液晴波”、“瓊島春雲”、“薊門煙樹”、“西山霁雪”、“盧溝曉月”、“金台夕照”。到了清代,乾隆皇帝親自修訂了部分景觀的名稱,“燕京八景”最後定名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台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在每一景點所在地都立一碑,正背面分别為乾隆帝題寫的八景名稱和七律詩。此後作為官方認可的“燕京八景”名稱便流傳沿用了下來。
太液秋風
“太液秋風”是指太液池的秋天景色,太液池是現在中南海的舊稱。實際上金代的太液池在中都西苑内,大緻位于現在的宣武門一帶,到了元代,朝廷大規模營建大都後,太液池才移至現地。明清兩代的太液池為宮廷禁苑,每臨中元節,也就是七月十五,要在太液池旁萬善殿設孟蘭道場,由小太監在太液池内燃放荷葉燈。在中海的水雲榭上,刻有乾隆皇帝親題的“太液秋風”四字。站在水雲榭四望,碧波千頃,波光鱗鱗,近處荷花映日,遠處可見北海白塔、瀛台等亭台樓榭,景色宜人。
瓊島春陰
“瓊島春陰”因瓊華島而得名,瓊華島在金代是由開鑿湖泊的泥土堆積而成,島上遍植松柏,到處點綴太湖石,是金帝避暑的地方。元代,以北海為中心,建起大都城,将瓊華島改名萬壽山(亦稱萬歲山)。瓊華島四面皆景,尤以春天景觀更為動人,山石俏麗,花木含苞,雲蒸霞蔚,瑞氣氤氲。在此處能夠真實感受到一幅大地春回、萬物複蘇、朝氣蓬勃的景象。
金台夕照
“金台夕照”的景觀至今仍有争議,因為明代所傳“金台夕照”地點在何處,至今未考證清楚。乾隆依據曆代的詩及其有關記述,立“金台夕照”碑于朝陽門外關東店苗家地教場,校場中有個高台,稱為金台,每年春分、秋分前後,夕陽西下之後一小段時間,由于金台地勢較高,有一段太陽光線照到這個地方,景色頗為奇特,時人曾雲“登斯台者,有千秋靈氣之想”。這就是燕京八景中“金台夕照”的由來。
薊門煙樹
“薊門煙樹”在金代稱為“薊門飛雨”,至明代始稱今名。西直門附近的元大都遺址西段的城牆為夯土構建,相傳是古薊門遺址。在夯土城牆的遺址上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浮空,四時不改,遂稱“薊門煙樹”。但也有學者認為“薊門煙樹”指的是古薊州城門附近的樹林,目前的薊門煙樹是清乾隆年間考證錯誤的結果。在元大都城牆遺址上,多年前北京市園林部門以乾隆皇帝手書的“薊門煙樹”碑為中心,興建了亭台和城牆,大力植樹造林,重現了當初的景象,如今此地被定名為薊門公園。
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主要指西山雪後的美麗景緻,西山是指北京西郊連綿山脈的總稱,是太行山的一支餘脈,素為“神京右臂”,所說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帶。每當大雪初霁,從這裡憑高臨遠,但見山巒玉列,峰嶺瓊聯,旭日照輝,一派紅裝素裹、壯麗無比的景象。金世宗和金章宗在此地相繼構築了祭星台、會景樓等建築。元時改為“西山晴雪”。明時又改稱“西山霁雪”。清乾隆時又恢複使用了元時名稱,“西山晴雪”的景碑現仍立于香山公園内半山亭北。
玉泉趵突
玉泉山因泉得名,這裡的泉水水輕質優,淳厚甘甜,曆朝曆代一直作為宮城的專用水源。金章宗曾在這裡建有玉泉山行宮、芙蓉殿,到了清代進行翻修擴建,将行宮命名為“靜明園”,此地也一直是曆代皇帝的遊幸避暑之地。玉泉山的泉水自山間石隙噴湧,晶瑩如玉,水卷銀花,逶迤曲折,宛如玉虹,故稱為“玉泉垂虹”。到了清代,乾隆皇帝認為玉泉山的水是從石縫中流出的,不能形成瀑布“垂虹”的景緻,更像濟南城的趵突泉,于是改成“玉泉趵突”,并賜封為“天下第一泉”。
盧溝曉月
盧溝橋坐落于北京西南永定河上,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石橋,橋全長二百六十六米,寬八米。“盧溝曉月”指的是盧溝橋月圓之夜的景象,古時京城距此約是半天的路程,“行人使客,往來絡繹,疏星曉月,曙景蒼然,亦一奇也,故曰‘盧溝曉月’。”每當月圓之夜,月色倒影水中,更顯皎潔明媚,讓往返京城的旅人思緒萬千、經久難平,久而久之此地逐漸成為京城著名的景觀。橋東端有碑亭,石碑正面為清代乾隆帝手書的“盧溝曉月”四字,背面為乾隆所書的盧溝橋詩。
居庸疊翠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關城,始自于秦代,現存的關城是明将徐達督建的,地形極為險要,為北京西北的門戶,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南北兩個關口,中間是一條長達十餘公裡的山澗溪谷,俗稱關溝。兩側山勢雄奇,相互夾峙,下有巨澗,林木郁茂,清流萦繞,翠峰重疊,景色绮麗,故有“居庸疊翠”之名。清代乾隆皇帝曾題寫“居庸疊翠”,立碑于居庸關東南的大道旁,現已佚失。如今的“居庸疊翠”碑是溥傑先生所題寫的。
燕京風物--探尋和分享北京地區的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和遺聞遺事,了解和發現新北京,助力獲得更好的生活和旅行體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