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帝國秦朝?人世間就是如此的吊詭,強大的并不一定會成功,相對弱小的卻最終享受到了成功的果實秦始皇雖然成功地統一了中國,但是秦始皇一死,秦朝混亂,二世而亡,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消失的帝國秦朝?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人世間就是如此的吊詭,強大的并不一定會成功,相對弱小的卻最終享受到了成功的果實。秦始皇雖然成功地統一了中國,但是秦始皇一死,秦朝混亂,二世而亡。
關于秦朝滅亡的原因,後人隻能夠是一種猜測,雖是猜測,其中不乏才華橫溢的。其中最有名的是,漢朝賈誼的《過秦論》和唐朝杜牧的《阿房宮賦》。直到現在,考古學家并沒有發現阿房宮的遺迹,杜牧的《阿房宮賦》,與其說是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不如說是借《阿房宮賦》來指責唐朝的時弊,
現代人一般認為商君好戰。然而,賈誼則認為“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鬥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地。”
顯然,賈誼認為,商鞅在秦國,不僅僅變法,還實施了連橫之策。商鞅采用“外連橫而鬥諸侯”。在賈誼看來,秦國的連橫之策,從商鞅就已經開始了。商鞅一人,就可以抵得上千軍萬馬的作用。以至于“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地”。既然是拱手而得,當然不應該理解為通過戰争的手段獲得河西,秦人更像是通過買賣交易而獲取了河西土地。
賈誼的上述觀點,符合當時魏國仍然處于霸主地位的曆史事實。如果秦國是通過戰争的方式打赢了魏國的武卒,那麼,魏國就不應該繼續與楚國一起處于霸主地位,而應該是秦國成為霸主地位。既然是魏國仍然處于霸主地位,就說明賈誼的觀點更接近曆史。秦國不是通過戰争獲取河西,而是通過外交的手段獲得河西。
賈誼認為商鞅對于秦國的第二大功勞就是“務耕織”。賈誼的這個觀點與現代人的觀點有點相同,大家都認為,商鞅使秦國人緻力于農耕和紡織。但是,務耕織,并不等同于重農抑商。應該說,在戰國時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生産所有的一切,都必須通過交易的方式獲得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商鞅的連橫之術,無非就是一個個的交易。大家不要忘記秦國的立國之本是――養馬。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牧民,雖然不是遊牧民族,但是,具有強烈的遊牧民族氣息。老秦人的生活習性,是适合西進,而不适合東進。按照曆史記載,老秦人打戎狄是沒有話說,開疆拓土,收複西周的岐山以西的疆土。老秦人,打中原的霸主魏國,還是自不量力。秦獻公時,秦國與魏國屢戰屢敗,因此,秦國丢掉了河西土地。商鞅變法,不可能在短時間内使老秦人适應中原的農業文明,而應該經過曆代秦人的不斷努力才能夠使秦人适應中原的農業文明。在商鞅的時代,農業文明仍然具有優勢,遊牧民族仍然無法挑戰中原的農業文明。
賈誼進一步闡述秦國之所以逐漸強大的原因――不戰而卻人之兵。
秦孝公之後,幾代秦王,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興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看來商鞅變法和修守戰之具的策略,獲得了成效,使秦國具有了更強大的戰鬥力。
因此,“諸侯恐懼,會盟而弱秦”,等到秦國開關迎敵,九國之師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争割地而賂秦。
秦國,不戰而屈人之兵。
在賈誼看來,秦國之所以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因為秦國堅持了商鞅變法、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隻有你強大了,别人才會懼怕你。嚴修内功,才是打敗别人的無上的法則。
秦國,是通過強大自我,而戰勝諸侯。而諸侯是因為恐懼秦國的實力而試圖通過戰争的手段使秦國變弱。結果是,秦國不是變弱了,而是變得更加的強大。而諸侯國,企圖通過戰争而強大自己,結果諸侯國變得更加的弱小。英、法、德,試圖通過一戰二戰來削弱對手而強大自己,結果,英、法、德都成為了一戰二戰的戰敗國。隻有美國正真通過一戰二戰發展了美國、證明了美國的實力。賈誼,即使看錯了秦國強大的原因,也看到了英法德失敗的原因,看到了美國強大的原因。
賈誼在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時,認為“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閉,長戟不刺,強弩不射”。
秦朝滅亡的另一個原因是,秦王不知道體恤百姓。
秦朝滅亡的原因還有許多。其中的一些原因,被後來的朝代逐漸修正,得到了改善。
但是,賈誼提出的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所有滅亡朝代的共性――政府缺乏體恤百姓和軍隊缺乏戰鬥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