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币是商品交換的産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币是實物貨币。一般來說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币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谷、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币。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颚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币财富的職能。但衆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币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币,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币。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于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币。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我國最早的貨币是起源于商朝的貝币。随着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币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于天然貝來源有限,不敷應用,于是便出現了仿制貝。最初的仿制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便發展到用銅來制造,這就是銅貝。銅鑄币的産生,使古代貨币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發展及廣泛流通是早期貨币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這一時流通的貨币主要有四種:布币、刀币、環錢和蟻鼻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着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币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币,統一的貨币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币,以镒為單位,銅錢為下币,按枚使用,币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禁止其他财物作為貨币流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