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春臨芳草地,夏覽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四周叢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隐其間,非登臨不易得見。
太山之名,始見于南朝沈約所著的《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中所載“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積年,仲德欲南歸,乃奔太山……”相傳,北漢時有山民“石敢當”以勇敢聞名于世,就連他居住的山也跟着出了名,太山之名便取之“太(泰)山石敢當”的諧音。還有一種說法是,因遠看山峰呈“太”字,因此有太山之名。山中除了壯美的自然美景外,也不乏道觀、佛廟等蘊含豐富祭祀文化以及紀念意義的經典建築。
在"千年石函挖掘"新聞之前,太原人鮮有人知道有這麼一座山,更不知道有龍泉廟。太山山勢磅礴、密林森森,山中盛長虬柏和楓樹,絕美的景色吸引了宗教人士來此修行參禅。
最初太山是道家方士修煉之地,據太原舊方志記載,太山寺始建于唐代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初為道教"昊天祠"。五百多年後毀于金元戰火時期。直到百年後的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才重建,但将觀音等五寺并為一起,改成了佛教寺院,名字也改成了太山寺。又傳說當時天旱無雨,地方官員和百姓們到此處求雨,發現汩汩而流的泉水,認為是求雨有應,龍王賜泉,于是給太山寺冠以"龍泉"雅号,并在泉水上修建龍王廟,雕石龍,泉水從石龍嘴中而出。
事實上這座山廟并不普通,數百年來,太山龍泉寺實隐藏着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雖然金棺中有何物外界尚不得知,但銀椁金棺舍利寶函無疑對研究晉陽2500年文化和曆史發展,對相關年代的佛教、政治情況的研究,有着極為重要的價值。根據年代推算,此佛塔的建造日期與龍泉寺的前身"昊天祠"相隔年代不遠,即佛塔是在"昊天祠"剛創建不久後修建的。
唐朝的開創者李淵一直都以老子李耳的後裔自稱,十分推崇道教,統治天下後,為了政治的需要,李淵的後人開始改推道教為佛教,極力扶持佛教。而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前後,曾诏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這一時期全國各地廣建廟宇、塑造大佛、祭拜神佛。
來源:經法周刊記者調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