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江南冬雨,天氣極寒,依稀飄起了雪花,臨近午餐時,尋思着準備去哪裡覓食時,腦海裡忽然想起小時候常吃的一道美食——慈姑炖肉。
慈姑炖肉
慈姑,又名燕尾草,屬澤瀉科植物,多年生沼生或水生草本,以球莖作蔬菜食用。
慈姑,食我國特有的蔬菜。
李時珍說:“慈姑一根歲産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諸手,故以名之。燕尾,其時之象燕尾分叉,故有此名也。”
生長期的慈姑
因此慈姑在我國部分地區還有寓意多子多孫,過去多以慈菇比作男丁并贈予新嫁的女子,寄願“來年生個慈菇丁”。
慈姑的球莖扁圓形,肉質較堅實,皮和肉均呈黃白色,上有肥大的頂芽,表皮有環狀節,含豐富澱粉質,稍有苦味。因其味甘而帶苦,并不是人人懂欣賞,尤其是怕苦的小孩。
慈姑
作家蘇童的短篇小說《茨菰》中,鄉下姑娘彩袖用瓷片刮過的茨菰和在無人的廚房偷吃過的茨菰燒肉都隐隐透出悲苦之味。但文學題材裡的苦是彩袖的,慈姑燒肉卻是好吃的。
慈姑因其稍有苦味的特質,所以與肉一起燒才是“最佳拍檔”。慈姑炖肉、慈菇炒瘦肉、慈菇炒臘肉、慈菇焖牛肉、幹鍋慈菇雞、沙鍋慈菇焖鴨……而我吃得最多的,也是最家常的慈姑炖肉。
幹鍋慈菇雞
最家常的慈姑燒肉:慈菇去皮洗淨撈出控水,五花肉切塊備用;熱鍋下油,油熱後下五花塊煎至出油且四周金黃後下蘇北特有的自釀大醬和姜蒜末炒香;下入處理好的慈菇,一次性加入适量清水燒到慈菇熟爛後調入鹽調味,收汁後裝盤即可。
記憶裡的童年,雖生活在蘇北偏遠的農村,生活簡陋,日子清貧,但童年的快樂有時候是可以“飛”起來的,也許僅僅就是在你飯後上學的路上口袋裡多了幾個熟慈姑。
中午放學後,饑腸辘辘的回到家裡,母親燒了一道隻有在冬天才會吃到的慈姑炖肉,一盤熱氣騰騰的慈姑燒肉端上桌,色澤醬色紅潤,香氣撲鼻,搭上滿滿一碗大米飯,這一刻,我總是把流出來的口水又咽下去了!
慈姑燒肉
我習慣性先夾慈姑吃,最愛先咬慈姑最上面的尖尖頭,像細細的筍芽,鮮嫩的口感,淡淡的苦。而本來無味、堅實的慈姑小火慢炖後,吸進有味的肉汁更是香糯無比,酥爛入味,正所謂“無味使之入,有味使之出”,兩者相得益彰,口感香糯,還帶點甜。有人說它看着像芋頭,但是吃起來卻像闆栗。
飯後若是帶上幾個親自用嘴巴吸吮幹淨的熟慈姑,我想它就是世界上最美味、最健康的零食了!
慈姑炖肉,可以找到讓一碗米飯幸福飛起來的感覺!
快樂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也許是一頓家常便飯,也許是一道應時的美食,也許是一段美好的記憶。
番禺民俗文化專家屈九在《家鄉滋味》一書中介紹,番禺以前還有一味著名小吃——慈菇餅,做法是先将慈菇去皮,将之在沙盤磨成慈菇漿,将此漿加上少許精面粉,再加些蝦米粒,半肥瘦臘肉與粉撈勻,用瓦匙勺一勺一勺鋪平煎熟。但因做工煩瑣,早已淡出酒樓食肆。
慈菇餅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其《履道池上作》詩裡寫道:“樹暗小巢藏巧婦,渠荒新葉長慈姑。”
亦有古詩記曰:“野人知我出門稀,男辍鉏耰女下機。掘得茈菇炊正熟,一杯苦勸護寒歸”。
續冶城蔬譜
在我收藏到的南京曆史上傳世的稀見著名食譜《續冶城蔬譜》食這樣記載慈姑的:“《本草》雲,能下石琳,治百毒。嫩膩香滑,以這蒸鴨煮肉,味殊隽别。栗子煨雞 可人意,吾于慈姑亦雲。慈姑炒肉片或煨湯,吃起來夾雜着淡淡的苦澀味,食居民家中的家常蔬菜。玄武湖、莫愁湖各處坡塘,多有種者,如小芋,味微苦”。
沙鍋慈菇焖鴨
慈菇不僅可作蔬菜,而且還有藥用功能。
慈姑含有秋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有防癌抗癌腫、解毒消癰作用,常用來防治腫瘤。中醫認為,慈姑主解百毒,能解毒消腫,利尿,用來治療各種無名腫毒、毒蛇咬傷。
慈姑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強心作用,慈姑是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它所含碳水化合物高于蓮藕和荸荠,僅次于芡實,同時慈姑所含的水分及其他有效成分,具有清肺散熱、潤肺止咳的作用。
不管你是愛上慈菇的味道還是藥膳作用,現在正逢慈菇上市,“食”不宜遲。
收獲期的慈姑
許華東/編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