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在中國曆史和文學史上都是一個奇迹,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精神,和他筆下的桃花源,為後人創造了一個不懈追求的目标。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做過東晉時期的大司馬,60歲還在勵志搬磚,想為風雨飄搖中的東晉盡一份力。雖然他無力回天,但憑着自己的努力,倒也使得他的家族衣食無憂。不過,這一切被動蕩的社會打破。因此,到了陶淵明時期,陶家開始為吃飯問題發愁。
為了吃飯,陶淵明出去做官。先是做州祭酒,然後是州主簿。不過,每次時間都不長,他實在适應不了那個污濁的社會。因為他有一顆不肯同流合污的心。
在做彭澤縣令的時候,郡裡派督郵到彭澤檢查工作。督郵相當于現在的檢查機關幹部。為了給督郵留下一個好印象,縣吏勸陶淵明穿上官服,鄭重其事地去拜會督郵。陶淵明感歎地說了一句,“我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人。”(《南史·隐逸上·陶淵明傳》)當天,他就挂印離職,并寫下著名的《歸去來兮辭》。
這就是有名的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後,陶淵明雖然也還有被朝廷征用的機會,但他沒有去,安安靜靜地做一個平民百姓,過起了真正歸隐田園的生活,并寫下無數流傳千古的田園詩歌。
“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是陶淵明的心聲。對于一個真正的詩人來說,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的失去自我,所以,陶淵明不願落入塵網,他甯可在貧窮中自由。
在那個時代,詩人和酒是分不開的。陶淵明也不例外,他的詩裡有很多酒故事,他的人生中也有很多酒故事。
江州刺史王弘聽說了陶淵明的大名,很想結識他,就在陶淵明去廬山的路上,讓他的老朋友龐通之帶着酒在路上等他。當陶淵明和龐通之一起喝酒的時候,王弘趁機加入,陶淵明沒有表示不快。
“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緻也。潛嘗往廬山,弘令潛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裡要之。……及至,欣然便共飲酌, 俄頃弘至,亦無忤也。”(《南史·隐逸上·陶淵明傳》)
一個刺史居然巴結百姓,還怕他生氣。這樣的故事現在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但它證明了“名士風範”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陶淵明也用事實證明了,他的确具有名士風範。
顔延之是陶淵明的朋友,他在始安郡做官時,隻要經過陶淵明住的地方,就去他家喝酒。兩人邊喝邊聊,很是投機。當顔延之要離開的時候,給陶淵明留下二萬錢,陶淵明把這些錢全部送到酒家預存起來,還說這樣拿酒方便。
有一年的重陽節,陶淵明沒錢喝酒了,就采了一把菊花,坐在東籬旁邊,大概是看着菊花想酒吧。過了一會,他看見一個人過來。原來,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陶淵明很高興,立刻喝起來,直到大醉而歸。
陶淵明好酒,因此也招來很多好酒之人。來他家喝酒的人很多,無論貴賤,陶淵明隻要有酒,就會招待客人。如果陶淵明先喝高了,他就很鎮定地跟客人說,我醉了,想去睡覺,你可以回去了。如此率真,确實少有。
還有一次,陶淵明正在自己釀酒。就在酒熟的時候,郡将來看他。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又把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才接待客人。不知郡将當時是不是很尴尬。這樣的事,也隻有陶淵明這樣的人才能做得出來。
為了釀酒,陶淵明在做彭澤縣令期間,曾建議把50畝公田全部種上造酒的高粱,但在妻子的堅持下,他做了讓步,一半種高粱,一半種稻谷。除了喝酒,人還要吃飯。陶淵明不管吃飯,隻管喝酒,但他的妻子不能不管。因此,一直有一個疑問,作為一個獨立的人,陶淵明無疑是優秀的,但作為一個家庭成員,陶淵明是不是合格,他是否做到了一個家裡的男主人應該做的。
在《南史·隐逸上·陶淵明傳》最後有這樣一句話,“其妻翟氏, 志趣亦同,能安苦節,夫耕于前,妻鋤于後雲。”這讓我對陶淵明的疑問豁然開朗,原來,答案在這裡,原來,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背後,有一個堅強的後盾——他的妻子。
一個志同道合的女人,一個安于貧困的妻子,這應該是陶淵明人生最大的幸福。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和背後默默奉獻的妻子翟氏有很大關系。這個女人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收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