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蟲各部分的結構
草蟲常被作為點綴出現在畫面中。它們有的鮮豔奪目,有的小巧靈動,但都能使畫面更添動态與美感。大自然賦予它們靈活的身體、美麗的顔色,以及各種各樣的特征,這就需要我們在刻畫的時候要仔細地觀察其形态、動态,這樣才能有更傳神的描繪,使其在畫中更添一美麗。草蟲的身體有頭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成蟲一般有六足四翅。一般作為花鳥畫中的配景,畫草蟲常與蔬菜和花草相配,還要注意與季節适合。
草蟲的結構圖
頭部的結構圖
常見的草蟲頭部
草蟲頭部呈半球形,以缢縮的膜質頸部與胸部連接。主要構造包括一個堅硬的頭殼、口器、一對複眼、一對觸角,有時還有兩至三個單眼,繪制時應仔細觀察其結構特點再進行描繪。尤其是在工筆畫繪制中,往往對所繪制的物象結構要求要準确,因此繪制前要實現對草蟲的頭部有深入的了解,才會描繪出更加準确生動的形象。
蝈蝈
蜻蜓
螞蚱
蚱蜢
蝴蝶
蝗蟲
蟬
螳螂
草蟲的口器
草蟲口器由頭部後面的三對附肢和一部分頭部結構聯合組成,主要有攝食、感覺等功能。由于草蟲的食性非常廣泛,口器變化也很多,一般分為兩種:刺吸式口器、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是取食植物汁液或動物血液的昆蟲所具有的,既能刺入寄主體内又能吸食寄主體液的口器;咀嚼式口器則是最原始的口器,适合取食固體食物。
草蟲觸角的常見類型
觸角是草蟲重要的感覺器官,主要起到嗅覺和觸覺的作用,有的還有聽覺作用。由于草蟲種類、性别不同,它們觸角的長短、粗細和形狀各不相同,例如蝗蟲的觸角很短、螽斯的觸角很長,呈線性;蝴蝶的觸角細長而末端膨大;蛾的觸角很短,呈羽狀。
剛毛狀:觸角短,常見的有蟬、蜻蜓的觸角。
念珠狀:鞭節各亞節的大小基本一緻,像一串念珠,如白蟻的觸角。
鋸齒狀:各亞節突出如鋸齒,如叩頭蟲雄蟲的觸角。
膝狀:鞭節由大小相似的亞節組成,在柄節和梗節之間彎曲成軸狀,如蜜蜂的觸角。
絲狀:觸角細長,各節的大小相似,向端部漸細,如蝗蟲的觸角。
環毛狀:大部分觸角具有一圈細毛,越近基部毛越長,漸向端部遞減,如胸蟻的觸角。
具芒狀:觸角短,鞭節上有一剛毛狀或芒狀構造,如蠅類的觸角。
鰓葉狀:端部樹節擴展成片狀,可以開合,形狀類似魚鰓。如金龜子的觸角。
草蟲的寓意
草蟲種類繁多,而實際适合繪畫表現的僅限于其中的一部分。它們或形色美麗,如色彩絢爛,舞姿翩翩的蝴蝶;或鳴聲悅耳,如形态優美,能歌善跳的蝈蝈;或因名字諧音,如貓蝶與“耄耋”同音,借祝長壽等;或因其生态習性,引人聯想,如采花的蜜蜂,聯想到辛勤的勞動等。它們随着氣候的變化,按照季節出現,飛舞、跳躍、歌唱于花間、草叢、田園和林野間,為大自然平添了無數生機,從而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草蟲翅膀的常見類型
翅膀是草蟲的飛行器官,上面布有翅脈,不同種類的草蟲呈現出的翅脈也不同,有的翅脈細密,如蜻蜓、蜉蝣等;有的翅脈稀少,如蠅類僅有幾根脈。依據不同草蟲翅膀的特征刻畫,可使其更加生動形象。
鞘翅:見不到翅脈,堅硬如鞘,不用以飛行,隻用來保護背部和後翅。
毛翅:翅的質地為膜質,但翅面上有許多毛,如石蛾的翅。
纓翅:前後翅狹長如帶,膜質透明,翅脈退化,在翅的周圍有纓狀的長毛。
膜翅:翅膜質,薄而透明,翅脈明顯可見,如蟬、蜻蜓的前後翅、蠅的前翅等。
複翅:前翅質地如皮革,有翅脈,平時覆蓋在背側面和後翅上,如蝗蟲等。
麟翅:翅的質地為膜質,但翅上有許多鱗片,如蝶、蛾類的翅。
半翅:蝽的前翅,基半部較骨化,端半部仍為膜質,有翅脈。
草蟲足的常見類型
草蟲的種類、生活習性不同,它們足的類型也不同,如瓢蟲、天牛的步行足,蝗蟲、蟋蟀的跳躍足,獵蝽的捕捉足以及蜜蜂的采粉足等。
步行足:是昆蟲中最常見的一種足,常較細長,各節無顯著特化,适于行走。如蝽、瓢蟲等的足。
遊泳足:足扁平而長,有長的緣毛,形如槳 狀,用以劃水。如仰泳蝽和龍虱等水生昆蟲的後足。
捕捉足:基節延長,腿節的腹面有槽,胫節可以折嵌在腿節的槽内,形似折刀,用以捕捉獵物等。如螳螂的前足。
開掘足:胫節寬扁,外緣具齒,狀似耙子,适于掘土。如蝼蛄和金龜子等在土中活動的昆蟲的前足。
跳躍足:腿節特别膨大,胫節細長,末端有距,當腿節内肌肉收縮時,折在腿節下的胫節可突然直伸,使蟲體向前和向上跳起。如蝗蟲、蟋蟀和跳甲等昆蟲的後足。
采粉足:胫節扁寬,外面光滑,兩邊有長毛相對環抱,用以攜帶花粉,通稱“花粉籃”。如蜜蜂的後足攜粉足等。
學習更多繪畫知識,關注頭條号:繪畫視界。一直是你繪畫路上的良師益友,簡單而有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