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講講大家都很關心的話題。“上鋼琴課多久可以學會彈琴?”,“這本教材需要學多久?”,“學兩年能達到什麼程度?”是常常被問到的。
這類問題通常很難給出明确的回答,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1、學生的個性差異太大
其實在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都存在學生個體差異大的問題。但是其他學科大多是知識性的,而鋼琴課是實踐性的。就是說鋼琴課的學習,我們不僅要“知道”,還要“做到”。就比如:誰都知道音階要彈均勻,但是真的要把音階練均勻了,是需要一個長期的練習過程才能慢慢做到。而幫助學生從“知道”到“做到”的過程中,教師隻能靠經驗。而經驗是無法推向普遍的。所以說,“鋼琴教學”永遠不會變成一個學科,因為它主要靠的是經驗。
因此鋼琴課的形式往往都是一對一小課,很像以前師傅與學徒的關系。當然,現在有很多人在辦鋼琴集體課。當然集體課肯定是有用處的:在“知道”層面上教學,集體課是效率更高的,可問題偏偏是最有含金量的部分在于“做到”。
同樣一本小湯一,都是同一位老師來教,我本人遇到過一個月就學完的學生,也遇到過兩年還沒學完的學生。這時候有人就會追問,那“普通情況”呢?“平均值”呢?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同樣很難回答。對于教小課的老師來說,無論教多少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那一個,每節課都是獨特的一節課。我不會去把學生歸類(優生,中等,差生),因為同一個學生一段時間狀态好,就成了優生,狀态差就成了差生,狀态有波動是常态。所以在我看來,沒有“普通情況”,每位學生都是“特殊情況”。
2、教學成果很難被量化,被測評
我們都知道考級是一種目前公認的測評方式,同時也是争議很大的一種方式。一年到頭隻練三首考級曲隻為通過考級的“速成”法很快就伴随而生。考十級同樣彈三首曲子,有的學得紮實的以後就能走專業道路了,有的卻連五線譜都不識,考級通過那天便是與鋼琴說拜拜之日。怪考級制度?那麼現在有英皇考級了,也同樣有問題,我寫過文章批判的。說白了就是學琴的成果很難被量化,被測評。權宜地測評一下是可以的,當作一段時間的目标與動力也罷,但結果千萬别太當回事兒。
但其實,我認為鋼琴課最大的收獲不是結果,是過程。我關心的除了學生能彈出什麼樣的音樂,更多的是音樂能給他們帶來什麼(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個人品質等等)。從這方面看來,我常覺得自己更像學生的人生伴侶,不是教給學生什麼,而是把自己與學生放到同一境遇中,與他們共同成長。
說了那麼多,可貌似關于“鋼琴課學多久才能學會”這個問題我還是沒有給出明确的答案。這方面我反倒不如某些機構打出“XX分鐘學會鋼琴”這類标語來得振聾發聩,深入人心。但是口号喊喊容易,真的做到就是另一回事兒了。當然,商家有商家的如意算盤:如何算是“學會”的最終解釋權還是在商家手裡,無論你彈成什麼樣,它說你學會了就是學會了。
我當然不會這麼幹。為了讓讀者能得到一個滿意的答複,我先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來自歌手李健。
李健說他小時候跟老師學吉他的事兒:他先是參加了吉他老師的初級吉他班,學得很順利。初級班的最後一節課上,老師彈了一首很好聽的吉他曲,并告知同學們,想要彈這首曲子,請來參加吉他中級班。李健當時覺得很好聽,于是報名參加了中級班,一同報名的還有班上另一些學員。中級班最後一節課,老師故技重施,又彈了一首很好聽的曲子,并預告,高級班就能彈這首。他很喜歡,于是又報名了高級班,一同報名的也有一些其他同學,但是明顯比上一次少了。如此往複,他就跟這位老師學了好多年,之後的班的規模也越來越小。後來,他就成了一名吉他高手。
其實學習鋼琴也是一樣,最初級的“學會”可能幾節課就能完成。但是“山的那邊還是山”,總有一座座新的山峰等待你去攀爬,總有新的階段等待你去學習。問題就是你想不想繼續走下去。你若想走下去,便可以一直走下去,你若不想走了,随時可以停下。但就像世上所有事情一樣,堅持走得越遠,人就越少,而收獲也越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