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愛國志士屈原在五月五日端午節這天投江,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但卻沒有撈到屈原的屍體。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雖然現代許多人認為端午節其實與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端午節紀念屈原的說法是影響最廣、最深的,占據主流地位。而且端午節紀念屈原,也能激起人們心中對祖國、對民族赤忱的愛,可以凝聚起人們持續拼搏和奮鬥的磅礴力量。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後400多年的事了。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于節日誕生,是後世構建出來的。
綜覽漢魏文獻資料可發現,漢王朝經曆四百餘年曆史,充滿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鄉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譽滿天下的楚文化傳人屈原,在漢魏前時代的端午節活動沒有留下隻言片語記載,因而許多學者認為端午節與屈原無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