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的名字雖出于《内經》,但對它的描述卻不像其他十一髒腑那麼具體,留下了極大的解說空間。
三焦真的不可捉摸嗎?當然不是,本文就帶你揭開三焦的那層似有還無的面紗。
關于三焦,争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焦是「有形」還是「無形」。而持有「有形」說的人,對它的「形」是什麼,又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三焦歸屬于藏象,那麼三焦之論就要符合藏象理論的構建習慣。藏象的構建習慣是什麼?從臨床出發;重功能,重氣化,重意象。
既然三焦「有形」「無形」各執一詞,難成定論,倒不如先放下「形」的争論,對其不存争議的「作用」作出歸納,再考慮能與這些「作用」相融洽的解釋。
三焦的功能
1.通行元氣,主持諸氣
《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曆五髒六腑。」
元氣根于腎,由命門之火溫蒸腎精所化生,通過三焦别入十二經脈而及五髒六腑,這就是「元氣之别使也」。
《難經·三十八難》又說:「三焦者,原氣之别使,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那麼,三焦不但是元氣之别使,更能主持諸氣。
如何主持諸氣?我們細看(諸氣的定義可回聽前面的課程):
元氣通過三焦布達全身,以激發、推動髒腑經絡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
宗氣以三焦為通路而下行,歸丹田以資助元氣;
衛氣循三焦,通腠理,走肌表,以溫煦、控制汗液排洩,護衛肌表;
髒腑之氣的升降運行,比如肝從左升、肺從右降;脾氣升、胃氣降為氣機升降的樞紐;心氣下達,腎氣上蒸而成既濟。
這些都是以這空虛的三焦為通路。三焦實在是人體之氣變化與升降出入的場所。
2.運行水液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說明三焦為人體水液運行的主要通道。
人體水液代謝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牽涉到肺、脾、腎、肝等髒器的共同協調。比如肺主行水,脾運化水液,腎主水,肝主疏洩,氣行則水行。
水液代謝雖然由相關髒腑共同協作而完成,但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環流,是需要通道的,這個通道就非三焦莫屬了。
為什麼?水行有賴氣行,水化有賴氣化,氣與水兩者并非各自獨立而行,獨自而化,而是相互融化成若霧露狀而發揮功用。
所以,氣升降出入的通道與氣化的場所,必然就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與氣化的場所。
而在三焦内運行的各種氣,蒸化、推動和調節水液的作用,就稱為「三焦氣化」。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或氣化功能失常,引起水液輸布與排洩障礙,就易産生水濕痰飲等病變。就如《類經·藏象類》所說:「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
虛空的,有用的
三焦的功用既然明白了,我們再看看能與這些功能相融洽的機理解釋,是需要「有形」的三焦還是「無形」的三焦。
首先,氣無形,氣化的場所與氣升降的道路如果是「有形」的,就必須是類似于煤氣管道的密度結構才能限制氣的運行。人體内有這樣密度的管道嗎?
其次,參照西醫結構學,水液運行除了淋巴液、血管内液體,大部分是組織液、組織間液、細胞液、細胞間液,也沒有固定的具形髒器來統管與運輸。
這樣看來,試圖找出獨立于十一髒腑之外的一個具形态的髒器,又要完滿解釋以上所有功能,不顯然是緣木求魚嗎?
不管如何引經據典,不管如何與現代醫學的髒器或組織比附,結果最多僅能捉襟見肘地解釋有限的部分功能。
所以,現代從形體方面來探讨三焦實質的脂膜說、胰腺說、淋巴相關說、消化系相關說、神經相關說、體腔靜脈血管相關說、微循環系統相關說、内分泌腺相關說,還有最近也最新的間質說,這種種假說幾乎都是顧此失彼之說。
「相關」者多了去了,從整體角度看,何者不相關?但這之中有真命天子嗎?
功用的産生,難道就不能落實到「無形」或「虛空」處嗎?
《莊子·逍遙遊》有「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之歎,這就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之論。
我們不妨看看日常現象:一間房子由什麼組成?通常的回答是:牆、地闆和天花,這是房子的基本結構。
但細想一下,人是住在牆、地闆和天花的結構裡面嗎?
人真正生活之處是牆、地闆和天花中的空間,這個空間難道沒有用嗎?
再看彈簧,它的結構是一圈圈螺旋式的鋼線,但如果鋼線間沒有空間,彈簧還有彈性嗎?
人們白天工作學習,是生命之實;晚上睡覺是無所作為,從人生的角度看,這是生命之空。但這生命之空是在浪費時間嗎?沒有生命之空,何來白天工作學習的旺盛精力與飛揚神采?
現代不少人雖然生之、育之、長之于中國,卻失去傳統文化熏陶,習慣于西方式的實中求實法,而不知東方還有「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的虛中求實之路。
清·李調元《雨村詩話》說:「文章妙處俱在虛空。」講的就是這「有無相生」之妙。
回看三焦功能,無形之氣熏蒸遊行于五髒六腑組織經絡之中,溫之、充之、化之,水液随之而行、而化、而滋潤,不正需要一個無形的運轉與變化空間嗎?
所以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說:「三焦者,有名無形,主五髒六腑,往返神道,周身灌體,可聞不可見。」
話說回來,如果說它是腑,又沒有形,的确較難符合一般人的認知習慣。因此,張景嶽《類經》中描述為:「蓋即藏府之外,軀體之内,包羅諸藏,一腔之大府也。」
這話雖近于有形,但實質仍以空為用,并不像胃、大腸、小腸、膽、膀胱真具有常态腑之形,卻是「虛作實時實亦虛」。「有形」論者可見其「腔」,「無形」論者可持其「空」,所以能得到較多的引用就可以理解了。
身體裡的天空
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是:本來五髒配相應的五腑都屬具一定名實的髒器,且與五行體系相匹配,為何還要弄出第六個「有名無形」的三焦腑?
這裡,除氣、水液的運行或氣化在闡釋上确需一個場所外,應該還有一個天地之象、天地之數相應的問題。
五髒屬陰,象地,地主藏納,所以五髒藏精氣而不瀉。陰成形,所以配有形之木火土金水五行,所以用五之數;
六腑屬陽,象天,「天行健」,所以六腑傳化物而不藏。陽化氣,所以配無形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所以用六這個數。
所以,三焦的設立或有以下意圖:
一是應天之氣,六氣之六;
二應天之象,以無形而包含萬物;
三是應《論語》那句「天何言哉?四時興焉,萬物育焉。」
天不刻意而為,但它的作用又何其廣大!「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天地氤氲,陰陽交感,萬物生生,變化無窮。天是自然之氣升降、交感、氣化的場所;
人身小天地,三焦就類似于人體之天,裡面一樣是「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人體之氣與液同樣在之中升降、交感、氣化。
天有形嗎?宏觀的宇宙是由無數的星球與廣袤的虛空組成,如果以宇宙的星球與其間的虛空比例算,宇宙應是虛中含實,虛多實少。
人體呢?即使是密度幾乎最大的骨頭,肉眼看似很實,但細看内部卻是充滿腔隙,在高倍電鏡下看卻幾乎是空的。那麼,髒腑、組織、細胞内外含有多少空間就可想而知了。
西爾維奧·方迪博士說:「從天體到原子,物質虛空普遍存在并具有延續性;構成人體的生物虛空是宇宙虛空的組成部分。」
這不但指出了易被研究結構的自然科學忽略的宇宙構成虛實并存的事實,似乎還與東方天人相應的觀點暗合。
既然天是客觀存在,而其有形、無形是難以名狀的,一個以天為模型的三焦腑,需要拘于常态嗎?刻舟求劍式地讨論三焦的形态,還有意義嗎?
從這個意義來說,三焦其實就是一焦,氣液氤氲變化的場所而已。
回到之前講的檢驗中醫觀點考據與發揮的幾大原則,以氣化為依據,以意象為解,以功能的需要來證它是「有形」還是「無形」,正符合藏象理論發展的一貫脈絡與模式。
如果将它置換成任何一個有形的三焦,如脂膜說、胰腺說、淋巴相關說等,它們的解釋還能這樣圓通嗎?
名詞是否越時尚就越科學,在這裡可見一斑。純粹追求中醫理論與西醫形态學的彙通,什麼時候證明過有大成功?
如霧,如漚,如渎
以上講的是功能三焦。下來,再講講部位三焦。
從氣化和無形的角度看,三焦其實是一焦。之所以說是三焦,更多的是因應髒腑位置、功能特性而人為地分解成上、中、下三部分,即所謂的「部位三焦」。
三焦辨證就是以此為據,實際上是方便法門。
1.上焦如霧
上焦一般指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兩髒以及頭面部。《靈樞·決氣》雲:「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它的生理特點主要是主氣血、水谷精微和津液的宣發和升散以充養滋潤全身。
2.中焦如漚
中焦是指橫膈以下,臍以上的腹部,包括了脾胃、肝膽,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并轉輸全身,為氣血生化之源。生理特點以「泌糟粕,蒸津液」為主。
《靈樞·營衛生會》概括為「中焦如漚」。這裡的「漚」,是形容水谷腐熟時的泡沫浮遊的狀态。
(還須注意,從解剖部位來說,肝膽屬中焦。但從溫病學至今,因肝腎多同病且處于疾病後期,重功能而輕結構地多将肝系病證列入「下焦」範圍。)
3.下焦如渎
下焦的部位是指臍以下的部位和髒器,如小腸、大腸、腎和膀胱等。它們的功能主要是排洩糟粕和水液。所以《靈樞·營衛生會》歸納它的功能特點為:「下焦如渎。」
以上「如霧」「如漚」「如渎」,實可看作一焦之中氣化的上、中、下相互作用的呼應。
三焦「有形」「無形」以及「是什麼形」的讨論提示我們,研究方法上,不管對象是源于解剖結構還是諸般意象的融會,如果隻知一味地實中求實,以西醫學的生理解剖知識來闡析或臆測中醫藏象的實質,實際是對中醫的最大誤解與扭曲。它的結果隻能是作繭自縛或者畫地為牢,限制了中醫循自身規律的真正發展。
三焦的「有無相生」之妙亦對中醫的學習方法有所啟示。
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曆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于想象,數學使人精确,自然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和修辭學使人善辯。」
一個博覽群書,願意學習一些看似于醫學「無用」的知識的人,日積月累後,最易在理論學習及醫療實踐中觸動靈機,「不知所以神而自神」地悟得真意。
無它,皆因中醫是紮根于文化的一門學問。
中醫文化,正可以老莊「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為鑰匙來打開大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