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在古代踏青又叫什麼 古代踏青的别稱有哪些

在古代踏青又叫什麼 古代踏青的别稱有哪些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2-19 14:35:19

  導語:踏青是我們春天經常會進行的一項活動,現在人們還會稱作“春遊”等。實際上,踏青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了,而且還作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不過,在古代,除了踏青,人們還有别的叫法。那麼,在古代踏青又叫什麼呢?具體古代踏青的别稱有哪些?一起來了解。

  在古代踏青又叫什麼

  踏青

  探春。踏青,是指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中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曆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踏青曆史發展:

  (1)隋唐

  隋朝時期,踏青也是一項十分普及的民俗活動。尤其是每當春暖花開的時節,士女遊春活動最盛。隋朝時,著名畫家展子虔繪《遊春圖》,對明媚的春光及人們成群結隊遊春的情景有形象的描繪。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裡騁足青青原野,權作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唐代詩人王維詩句有“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一方面說明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于踏青遊樂僅僅在清明舉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清明”與“上巳”漸漸融合的趨勢。

  唐代的踏青更為盛行。如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孟浩然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據《舊唐書》記載,唐代宗曾在農曆二月初二前往郊外踏青:“大曆二年二月壬午,(代宗)幸昆明池踏青。”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也記載雲:“唐上巳日,賜宴曲江,都人于江頭禊飲,踐踏青草,曰踏青。”唐代郊外踏青活動的盛行,由此可見一斑。

  唐詩中描寫踏春活動常把時間定位在三月三前後,唐詩題目中出現“上巳”和“三月三日”的有八十多首,其代表性意象就是祓禊和踏青。劉商“踏青看竹共佳期,春水晴山祓禊詞”(《上巳日兩縣寮唆會集時主郵不遂馳赴辄題以寄方寸》)很典型。

  (2)宋元

  經過多年的發展,融彙了寒食與上巳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于在宋元時期形成了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輔以春遊踏青的傳統節日。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不過,宋代的踏青活動,大多集中在清明節。南宋以降,踏青更盛。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卷三中說:“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總宜。杭州亦無時而不遊,而春遊特盛焉……都人士女,兩堤骈集,幾于無置足地。水面畫楫栉比如魚鱗,亦無行舟之路。歌歡箫鼓之聲振動遠近,其盛可以想見。偌大的西湖中,竟至“無行舟之路”;長長的西湖岸邊,也“幾于無置足地”,這種熱鬧景象,即使在今天,也難得一見。”

  元代,踏青是一種常見的民間體育活動。喜歡歌詠而且強健有力的生命狀态的楊維桢在《崔小燕嫁辭》一詩中寫道:“崔家姊妹雙燕子,踏青小靴紅鶴嘴。”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到,崔家姐妹體态矯健,充滿活力,一改過去詩中的“美女”纖弱、慵懶、哀怨、嬌貴之類的感覺。

  古代踏青

  (3)明清

  明代踏青與宋代一樣,主要借清明節掃墓時進行。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曰:“三月清明日......是日簪柳,遊高梁橋,曰踏青。”還在《帝京景物略·高梁橋》中說:“歲清明,桃柳當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橋。”在明人謝肇涮的《五雜俎》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北人重墓祭,餘在山東,每逢寒食,郊外哭聲相望,至不忍聞。當時便有善歌者,歌白樂天寒食行,作變徵之聲,坐客未有不堕淚者。南人借祭墓為踏青遊戲之具,紙錢未灰,舃履相錯,日暮,墦間主客無不頹然醉倒。”踏青雖在一年之春,但具體時日常有出入。

  此外,踏青時節除了登山臨水,遊覽春光之外,人們還同時開展各式各樣的體育娛樂活動,諸如放風筝、蕩秋千、蹴鞠、牽鈎(拔河)等,内容更為豐富。

  明清以來,踏青風俗亦然。《溫州府志》記載:“清明掃墓而祭多有邀親朋,拏舟擊鼓铿金類遊湖者。”《杭州府志》說:“二月花朝以往,士女急先出郊,謂之探春。畫舫輕舟,栉比鱗集,先南屏,次放生池、湖心亭、嶽王墳、盧舍庵,後入西陵橋、放鶴亭、比來臯亭山、劉墳村。每當春日,桃花盛放,一望如錦,遊人多問津焉。”《金華府志》:“清明日,人家門戶插柳枝,長行賞郊外名曰踏青,前後十餘日祭掃先墳。”紹興地區還在踏青時節進行祭祀大禹活動。《紹興府志》記載:“三月五日俗傳禹之生日,禹廟遊人最盛。無貧富貴賤,傾城俱出,士民皆乘畫舫,丹垩鮮明,酒樽食具甚盛,賓主列坐,前設歌舞。小民尤相矜尚,雖非富饒,亦終歲儲蓄,以為下湖之行。春欲盡,數日遊者益衆。千秋觀前一曲亭亦競渡不減西園,至立夏日止。”

  清初潘榮陛所著記述北京歲時風物的專著《帝京歲時紀勝·歲時雜戲》也詳細記載了清明時節掃墓踏青的情景:“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盆,輪毂相望。各攜紙鸢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帝京歲時紀勝·歲時雜戲》)每至春回大地、草木皆綠的清明時節,人們紛紛興緻勃勃結伴前往郊外踏青,遊玩、放風筝。特别是從清乾隆年間起,所修的許多地方志和地方文獻中都記載了清明時節踏青、放風筝的情景。

  直到今天,春遊踏青活動仍為人們所喜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