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七、绛鴿與石闆鴿在詹森鴿系中的作用」 (二)绛鴿──最強勢遺傳的鴿子 在借用羽色的配對上,并非唯有“強中提弱”一條路,許多著名的作育範例證明,“以強輔強”會更強。研究一下世界信鴿發展史會發現,信鴿的源頭烏連鴿的羽色就是以绛鴿、绛雨點為主,這證明信鴿羽色的主調原色是绛色,是原色就會比其它色有更強的遺傳力。曾經威震世界鴿壇的“勃力考克斯”、法國的“西翁”,專養紅詹森的凡得.福拉斯,還有該書這一章節利克.羅曼的“最好紅狐”ד漂亮紅母”黃金配對,他們的成功,除了個人非凡的天賦外,也不能抹殺紅绛羽色超強顯性遺傳力的功勞。因此有理由認為:不是绛鴿之間不可以互配,或不是高明的配法,而是看你怎麼配;如果可以做到像詹森兄弟那樣洞察眼色的選配技巧,不使鴿眼退化,應該沒有問題。不這麼認為,就等于否定了上述名家的作育範例。由此也可以說,作者“绛鴿最大的用途,在改變與其交配鴿的品質”這個認識,是低估了绛鴿原本可以直接作為基礎種鴿的作用。 (三)用石闆鴿育種和作翔容易成功的原理 由遺傳知識的基因效應上可知,基因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用最簡單的話說,有“合作”的,也有“不合作”的;合作的結果是得出最佳的表現型,也就是最佳配對;不合作的,互相抑制、拉扯、影響,會得出不好、不合配的表現型;我們通常所說的“冠軍配冠軍,不一定再會作出冠軍”的原因,也可以用這個概念來解釋;而尋求“合配”才是我們希望的。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一對重組基因是否合配,有一個方面是要看基因的顯隐關系,完全顯性與絕對隐性配合,隻起顯性一方的作用,如果這個顯性是“優性”的,那就是我們所尋求的。譬如“斑格51”,它的優性遺傳特性可以保持好幾代。充分利用顯性遺傳的特性作育繁殖,這是最省力的方法;前提是它必須是強勢顯性。反過來,利用隐性特性按交替或隔代遺傳作育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特别是同源(比如同品系羽色)基因之間,會鞏固、加強相關位置基因的合作效應,這也是為什麼近親繁殖會純合品質的道理之一;“隐性中的隐性”──石闆色當然就是其中最好的作育材料。 換成鴿子羽色的遺傳形式來解釋,相對于其它羽色,石闆色通常屬最弱,也就是絕對的隐性;以石闆色鴿作育後代,雄、雌鴿遺傳特性的差異分别是: ①石闆雄鴿的羽色是由父母雙方 Z體上的石闆色基因組合而成,假設它們同源(一般是近親才能作出,近親時基因合并作用的機會更大些),那這羽雄鴿的能力就被放大,當然非常适于作翔,同時被強化了的遺傳力也适合于育種。 ②石闆雌鴿的羽色基因來自父方一條 Z體上,由于雌鴿的另一條 W體一般不起作用,通常可視為絕對隐性,所以雌鴿隻繼承、反應了父方一種(大Z或小 Z)能力,作翔的水平要視其遺傳的是哪條 Z上的基因,可能好也可能劣。但如果用來育種,不管它唯一的這條 z的能力如何,與其它羽色的雄鴿配對時,因絕對隐性,不具備形成影響對方優異基因的能力,子代無論育出雄鴿或雌鴿,大體上隻表現雄鴿一方的水平;這就是武先生的:“強化雄鴿的遺傳特征不會減弱,可借其恢複與改善血統的生命力”之意。所以,在不考慮眼色的前提下,石闆雌是最好的“萬能”配偶鴿。 續寫這篇的意思不是在助武先生說唯有绛鴿和石闆鴿才是最好的,而是在證明這種從“最強”和“最弱”兩個極端着手作育技巧的好處;相比之下,選中間特性,或者說選中間羽色的品系作育,因對每一個配對的品質要求較高,識别遺傳的走向也有一定難度,操作起來會比較困難(需要很高的技巧),一般人應付不了。所以,實際一點,尋求捷徑,搞差異配才是最簡單、實用的作育方法。聰明的詹森兄弟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使用绛鴿和石斑鴿與他們的主羽色雨點鴿配合,在改良品質的旗号下,誰能說他們不是在運用羽色差異來做選擇? (四)借用遺傳知識得出的選擇技巧 《詹森育種原理》全書講的,不管是“保種”還是“育種”,實際揭示的是一些名家作育鴿子的方式,但對如何正确選擇後代,或者說怎麼走第二步才能不出錯,沒有給出明确的答案。作育鴿子,僅有可循的方法而沒有實用的選擇技巧也是不行的,借用遺傳上的一些知識,比如從前述石闆鴿雄、雌兩條 Z體遺傳特性的分析上,就可以進一步推演出作育時選擇的要訣: ①子代雄鴿能力明顯次于雌鴿時,說明父母代雙方不合配;雌鴿能力優于雄鴿的原因,隻是遺傳、表現了雄鴿一方(祖父或祖母)的能力。如果種母再配其它雄鴿,出的所有子代雄鴿還是劣鴿,那這羽種母就該淘汰。 ②子代雄、雌鴿能力都很優秀,說明父母代雙方合配;如果子代雄鴿特别優秀,那是集合了父母雙方最好的遺傳特質,這對種鴿就是能作出超級鳥的黃金配對。比如馬林.彼得斯的“17配對”,作出兩對雙雄都很傑出,這就是難得的超級配對。 ③子代雄與雄、雌與雌之間能力差異較大,優、劣都有,說明父方品質是優、劣不等的雜合體,不宜再作種;固執使用,作出的好鴿成功率太低,挑選也費力。 無論作育還是選擇,不能認為基因之間産生相互作用就都是壞事,比如,非等位基因的“互補作用”就是我們為改良品質時所期望的;如果被“抑制”的是我們不願得到的性狀,未必不是件好事。 (五)結束語 由林雲達先生在“後記──側寫武高平”一篇裡可知,武先生自感撰寫《詹》書中最得意之作有兩處,一是做完對XY染色體的研究,二是完成“紅斑與石闆遺傳的奧妙”。對于這些研究結果,林也承認,上海某個一天到晚專業搞育種理論的先生并不認同,認為是錯誤的;筆者不敢說這位專業人士說的就一定對,但通過這件事,起碼說明武先生在遺傳上的一些觀念有漏洞,這也是筆者在涉及染色體、基因遺傳的描述上,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理由。 「玉不雕琢不成器」連載探讨文寫到裡,雖才翻過《詹森育種原理》全書36篇中的10篇内容,卻已行文七篇九回,續寫下去太長,會惹人煩;何況言多必失,那就要成為笑柄了(就這保不定也會有漏洞)。完成這一篇後,該告一段落了;所述僅一方之言,未必都正确,餘下的還是留給其他有慧眼的讀者去消化為好。 實事求是說,《詹森育種原理》固然有作者偏摯的一面,有值得探讨、争議和深度不足之處,甚至有内容與标題、書名明顯不符、概念出錯,以及隻提出問題或引出現象,沒有答案,不了了之,随意性太大,重複的過多,有違“論文”邏輯性、嚴謹性強的地方;但就涵蓋知識面來說,寫得還相當豐富。所以,對于廣大鴿友來說,視其為開啟賽鴿“銀頂”殿堂大門的鑰匙,不算為過;若非要崇為鴿界的《葵花寶典》,還名不符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