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領導力就是這五個層次

領導力就是這五個層次

職場 更新时间:2025-01-24 05:15:03

領導力就是這五個層次?■聚焦高校交叉學科建設,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領導力就是這五個層次?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領導力就是這五個層次(從全球領導力的高度培養人才)1

領導力就是這五個層次

■聚焦高校交叉學科建設

近年來,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随着影響力的增強,我國與外界的聯系也愈加緊密。了解世界各地區、各國家,培養出更多“區域國别通”,為國家政策與民間交流提供學術支撐和智力保障,是當前時代和社會對複合型創新型區域國别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

2021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了新一輪的學科專業目錄征求意見稿,拟在“交叉學科”門類下新增“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

區域國别學為何能成為“交叉學科”大家庭中的新成員?升級為一級學科後,區域國别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迎來了哪些機遇?高校如何乘勢作為?記者就此采訪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楊丹。

構建中國特色區域國别研究

記者:我國為什麼要在“交叉學科”門類下新增“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與以往相比,區域國别學更突出哪些新的内涵?

楊丹:可以在幾個背景下看這個問題。一是全球性和平衡性。長期以來,區域國别研究的視角是以西方為中心的,同時在學科發展上形成了西強東弱的格局。近年來,新興國家從被西方研究的對象“客體”成為研究者“主體”。中國就是新興國家區域國别研究發展最典型的代表。發展中國家區域國别研究力量的興起,将給區域國别研究帶來更廣闊的前景和更豐富的内涵,讓學科的發展具有更強的全球性和平等性。

二是交叉性和融合性。以前,不管是在西方還是在我國,區域國别研究也注重交叉,但一般是在一個主要學科問題領域内,交叉融入别的學科的視角和方法。比如在政治學内部,開展一些比較政治制度、政治經濟學、文化學和人類學的研究等,解決的還是政治學和國際關系的問題。外國語言文學也開展各國文化和國情的研究。經濟學、社會學、法學都有一定形式的、學科内的區域國别研究。但這造成了一個問題,不同學科的區域國别研究核心問題與學術範式不同,很難實現順暢的學術對話,進行真正的跨學科研究。現在我國把區域國别研究作為一級學科,就是要實現更高層面的大交叉、大融合。這意味着我們要提出新的研究問題,或者在新的範式和方法下去解決原有的問題,這無疑蘊含着巨大的創新機遇。

三是創新性和包容性。區域國别學成為一級學科,必然要推動學科問題和範式的創新。在新的學科定位中,不能僅僅從政治學和國際關系的角度出發研究一些經濟和文化的問題,也不能僅僅從經濟和貿易的角度出發研究一些政治問題,等等。我們認為,區域國别學科要在一級學科的高度上發展,關鍵是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出發,從全球性問題來看待區域國别問題,從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廣泛聯系、平等交往、深入融合來建立學科知識體系,包容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研究範式,注重底層方法的打通和創新。

打破傳統學科壁壘束縛

記者:從新的時代要求來看,區域國别研究面臨着哪些問題和挑戰?您曾提到,在當前的研究中存在“孤島化”現象,具體有哪些表現?

楊丹:“孤島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領域孤島化。做國别研究的人,都有專業領域的路徑依賴,研究政治的學者、研究文化的學者、研究經濟的學者之間缺少溝通的基礎。這一孤島化現象是傳統的學科構架導緻的。我們建立交叉學科門類下的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就是為了打破傳統的學科架構。隻有頂層設計變了,領域孤島化的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

二是國别孤島化。區域國别學的研究門檻很高。好的學者要懂得當地的語言,需要長期開展田野調查和國際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導緻了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研究同一個國家的人交流多,研究不同國家的人之間交流少。孤立地研究一個國家,就容易從這個國家的角度看問題。而當不同國家的研究者聚到一起讨論同一個問題時,就很難達成共識,也不容易形成核心的學科知識體系。

三是國際交流孤島化。區域國别研究由于存在較高的語言和渠道門檻,在國際交流方面容易碎片化,最終形成許多個“平行世界”。跨國和跨領域的交流比較困難。另外,從全世界來看,區域國别學的國際交流還不充分、不平衡,發達國家的學者交流多,發展中國家的學者參與少,或者即便參與了,話語權也不足。

學科孤島化是學科發展不成熟的标志,給研究和人才培養造成了瓶頸,無法跟上發展的需要。首先,造成了研究信息在學科内部内卷化,信息數據質量不高、研究成果的水平也難以提升,按照國别劃分的“小作坊”多,真正的交叉融合、協同創新成果匮乏;其次,造成了人才培養始終沒有形成核心能力框架,人才供給和人才需求不匹配,亟待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後,造成了區域國别領域的研究缺乏系統性、前瞻性和戰略性響應的能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地區熱點事件層出不窮。區域國别研究跟着熱點走,總是處在被動應急的狀态,多變的需求和零散的供給之間的矛盾始終無法得到解決,高校科研機構的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在這個問題上要呼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和梳理國家社會的長期性、戰略性和基礎性研究需求。

記者:區域國别學升級為一級學科後,會給學校學科發展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楊丹:從科學研究來看,北外是國内最早成立國别研究機構的大學之一。2017年,北外成立了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目前北外開設超過100種外國語課程,建立了41個教育部備案的區域國别研究中心。但語種多、機構多,“小作坊”就尤其多,整體的知識生産能力和方法論體系沒有建立起來。通過建設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我們有了從全球角度看區域國别問題的新思路、新範式。我們将探索作為一級學科的區域國别學的核心問題和理論架構,開發運用大數據、指數等研究工具方法,推動新文科建設,把精通各種語言的專家凝聚為有“共同語言”的學術團隊。

從人才培養上看,北外培養和輸送了大量區域國别人才。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的建設,要求我們把人才培養提升到全球領導力培養的高度,培養更多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專業本領的複合型人才,在推動中國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國上作出新的貢獻。

從社會服務來看,區域國别學一級學科建設要求我們建設好能夠真正服務于“國之大者”的新型智庫。智庫建設要瞄準能力集成、信息集成、渠道集成和品牌集成。用智庫工作統籌全校國别和區域研究中心建設,推動各中心聚焦國别和區域深度研究,形成一批以尖端智庫研究成果為引領的研究機構。

區域國别學為學科融合開新局

記者:未來,學校将如何布局、推動區域國别學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工作?

楊丹:“融合”将成為學校未來相關工作的關鍵詞。一是領域融合。我們嘗試探索底層邏輯打通的“熔爐式”學科融合,而不再采用“拼盤式”的學科拼接。我們内部将其稱為聯合、聚合、融合的“三合”道路。區域國别交叉學科的建設,也需要一條底層邏輯打通的學科融合路線,它必然包含更多的學科,但可能不是從單個學科的邏輯出發彙攏的,而是基于共同知識框架、基于問題導向的底層邏輯的演繹和整合。

二是區域融合。區域國别研究不能把不同的區域和國别分裂開來研究。國别問題專家,一定也是區域問題專家、全球問題專家。北外推動101種外語人才培養廣覆蓋,實現區域國别研究廣覆蓋,從而從人才根基上解決單一信息來源的偏見,打破研究的孤島化。接下來我們準備利用全球外國語大學聯盟的平台,計劃從每個國家邀請3名外國學者,形成語言、文化、治理的學術共同體,讓各個國家的人從不同的角度開展研究、講述自己的故事,促進平等的相互認知。

三是平台融合。做區域國别研究、特别是中小國家研究的人都知道,除了學術交流難,還有成果發表難。我們的學術期刊要加強協同,共同支持區域國别研究成果的推廣。要加快建設多語種期刊方陣,服務全球學者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學者。此外我們還準備建立全球語言服務平台,幫助解決區域國别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交流隔閡。

記者:近期,全球區域國别學共同體啟動大會在北京舉行。您怎麼看待建立全球性學術共同體的意義?中國大學在其中應當扮演什麼角色?

楊丹:全球外國語大學聯盟(GAFSU)在北京倡議成立全球區域國别學共同體,是為了秉持“增進國際理解,共創美好未來”的信念,回應國家、區域和全球層面的新現實、新問題與新挑戰,聚合各國區域國别學學者的知識與智慧,促進區域國别學知識體系的發展。共同體彙聚了來自181個國家、使用100多種語言、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優秀學者。共同體将以學者、學科、學術為核心,秉承“多視角、全覆蓋、重原創、促理解”的原則,促進世界各國人民更好地相知。

為此,我們将在區域國别研究領域攜手作出以下努力:第一,促進全球學者協作。我們将促進不同國家與地區學者的交流、分享和協作,為深入、理性、多元、全面的區域國别研究賦能。第二,推動全球學科交叉。我們将重視全球不同國家與地區、不同學科的區域國别研究的傳統與經驗,在平等對話中實現理論、方法、議題的交叉與融合,形成本領域共同的知識财富。第三,助力全球學術創新。我們将建設區域國别學開放、共享、高效的交流平台,促進“本土化 全球化”的學術創新,推動構建服務人類共同美好未來的全球知識共同體。

《中國教育報》2022年07月11日第6版

作者:本報記者 梁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