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每年公曆的3月12日是植樹節,植樹節是為了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後代。那麼你知道植樹節是怎麼來的嗎?植樹節的由來是什麼呢?下面小編就來詳細的給大家講述植樹節的由來是什麼吧。
植樹節的由來
3月12日是我國自己的植樹節日,同時這一天也是孫中山逝世紀念日。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視林業建設,在他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就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頒布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規定将每年的"清明節"定為植樹節。
1979年2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通過了将3月12日定為我國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于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将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我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願将在新中國實現并且要實現得更好。
植樹節的故事簡單介紹
1、治病種杏
三國東吳名醫董奉,醫術精湛,濟貧善施,為人治病不收财禮。隻要求治好一個輕病人,種一株杏樹,治好一個重病人,種5株杏樹。天長日久,他的房前屋後竟有10餘萬株杏樹,人稱“董林杏仙”。後來,每當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換成糧食。赈濟窮人,這就是曆代傳為美談的“杏林佳話”。從此,“杏林”成了醫學界的代名詞。
2、思鄉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幹布,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苗種,植于拉薩大朝寺周圍,以表達對柳樹成蔭的故鄉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在已成為藏漢友好交往的曆史見證。
3、寫詩護樹
愛國名将馮玉祥愛樹如命,曾在軍中立下護樹軍令:“馬啃一樹,杖責二十,補栽十棵”.他駐兵北京,率領官兵廣植樹木,被譽為“植樹将軍”.駐兵徐州時,帶兵種植大量樹木,并寫一首護林詩喻示軍民:“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
中國植樹節的發展曆程
中國的植樹節由淩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于1915年倡議設立,最初将時間确定在每年清明節。
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樹節改為3月12日。
新中國成立後的1979年,在鄧的提議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确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