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除夕是農曆臘月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除夕,也叫除夜,也叫大年夜、大年三十。“除”就是“除去”的意思,就是說舊的一年即将過去;“夕”、“夜”都是指晚上,所以除夕意思就是辭舊迎新的晚上。
但除夕的節日活動,已經遠遠超出了夜晚的範圍,所以這個日子也叫“歲除”。除夕和大年初一,合在一起,就是過年。
除夕最初并不是一個喜慶的節日,而是與臘月的祭祀活動有關。在古代,臘月有擊鼓驅疫的習俗,而除夕也有“擊鼓驅疫病之鬼”的習俗,稱為“逐除”。現在民間流傳的除夕習俗,比如貼春聯、燃燈守歲、放爆竹等等,都是從“逐除”而來。
所以說除夕的“除”,還有驅除的意思,除夕是驅鬼除疫的節日,大年初一則主要喜迎新春,這兩天相輔相成,一個辭舊,一個迎新,合起來就是“過年”。
守歲、踩歲
除夕夜,合家點燈熬夜,辭舊迎新,整夜不眠,俗稱守歲。相傳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有角猛獸的入侵,而這種猛獸最害怕紅色、火光和聲響,因此在除夕夜人們會點紅燈、貼紅紙、燃放煙花爆竹,目的就是為了抵禦猛獸。古時候的守歲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對于年長的老者來說,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惜時光的意味;而對于年輕人來說,守歲則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西晉周處在《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酒食相邀,稱‘别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到了唐朝初期,守歲習俗逐漸盛行。到了宋朝,守歲的習俗大範圍傳播開來。在除夕夜,除了守歲外,我國民間一些地方還會舉行踩歲活動。所謂踩歲就是在院子中用芝麻稈粘上黃紙卷成的元寶,攢成一捆後,全家人用腳将其踩碎。因為“碎”與“歲”同音,所以踩碎又有“踩歲”的意味。又以“芝麻開花節節高”所帶有的吉祥之意,表達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願。
祭祀先祖
祭祀先祖是一項十分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的四大祭祖節日,除夕可以說是這四大祭祖節日中最為隆重的一個。除夕祭祖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為先”的傳統觀念,在新年伊始表達對祖先的尊敬和懷念之情;另一方面則是祈願祖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讓子孫後代興旺發達。
吃年夜飯
年夜飯最早來源于我國古代的年終祭祀儀禮。在多年發展演變過程中,年夜飯中祭祀鬼神的活動逐漸轉變為以祭祀祖先為主。作為每家每戶一年年末最為重要的晚飯,除夕的年夜飯可以說是一年之中最為豐盛的晚餐了。年夜飯又稱為“團圓飯”,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碗筷,表示全家團聚。
壓歲錢
壓歲錢,一般是長輩分給晚輩的錢,用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在曆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種是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着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包餃子
現在的餃子來源于古代的角子,距今已經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曆史。作為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特色食品,無論是在年節之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常見的。在我國古代,餃子的别稱有很多,“交子”就是其中的一種。因為除夕守歲有“更歲交子”的意思,因此,除夕夜吃餃子也成為一種重要的年俗活動。除夕夜吃餃子的年俗,全國各地略有不同,但其所表達的人們在辭舊迎新之際的美好願望是相同的。由于交子的形狀很像元寶,因此包餃子也有包住福氣的意思。
燃放爆竹
燃放爆竹是除夕節日的又一傳統民俗。在午夜交正子時,伴随着新一年的鐘聲,神州大地也是爆竹聲聲。在中國民間還有“開門爆竹”的說法,就是在新的一年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舊迎新。爆竹在古代主要是用來驅除瘟邪的工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