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多大适合送園?
孩子無法适應幼兒園,怎麼辦?
今天我們借一部國産經典紀錄片「幼兒園」,跟大家一起探讨,孩子在幼兒園中的經曆、感情世界、社交挑戰,以及我們能為此做些什麼。
大家可以跟我們一起點開看看開頭五分鐘,反正我沒堅持過 1 分鐘眼淚噴湧而出。
1、關于《幼兒園》這部片子
《幼兒園》拍攝于2001-2002年,是湖北電視台紀錄片編導、獨立制片人張以慶在湖北武漢一所寄宿制幼兒園,曆時14個月拍攝完成的一部紀錄片。
該片獲得第十屆上海國際電視節白玉蘭獎之“人文類紀錄片最佳創意獎”,2004年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紀錄片大獎。2011年有一陣,忽然在網上熱傳,王菲也轉發過,看過的網友說,要做爸媽的人必須集體觀看此片,提前受教育。
距離拍攝時,已經時隔18年了,紀錄片裡的那些像茉莉花一樣的孩子如今已經到了法定結婚年齡了,不知道你們現在在哪裡呢?
2、入園時的分離焦慮
影片是以小班小朋友第一天上幼兒園的畫面,作為開頭的。這一段真實又紮心的展示了小朋友們入園時的分離焦慮。
比如,抓着媽媽的衣服和包帶不撒手:
也有對大人苦苦哀求的:
還有忽然反應過來一下子崩潰的:
在吃飯的時候默默涕泗橫流,眼泛淚光的小表情真是又可愛又可憐:
這個哭得最厲害的小男孩,在吃飯的時候自我安慰:
吃完發現居然還要在幼兒園睡午覺,繼續大哭:
午睡起來發現還是不能回家,一邊吃點心一邊繼續哭:
周五媽媽來接的時候,媽媽站在他身後,孩子的第一反應不是撲到媽媽懷裡,而是趴在桌子上又委屈地哭了起來:
離開幼兒園時,歡樂地向老師飛吻道别:
3、有悲有喜,才是人生
這個片段發到微博上以後,有網友說,看完不想送園了,還有的說,入園都這樣,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這兩類留言有一定代表性,潛藏了兩種普遍存在的誤解:
1. 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我們應該做出一切努力,避免讓孩子擔憂和痛苦。2.我們應該讓孩子适應這一切,所以,把孩子放在幼兒園門口,就應該不回頭地走,否則不然孩子無法适應。《遊戲力》的作者科恩博士,書中有這樣一段:
幼兒園是孩子獲得适應未來複雜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技能和态度的理想場所。
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逐漸了解家庭、社區和幼兒園裡的人,并開始理解社會和環境問題,會如何影響自己。
這将為孩子們今後成為一名負責任的的成人打下基礎。
接下來,我們将就紀錄片裡展現的片段,跟大家探讨,從熟悉的家庭環境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幼兒園生活,孩子可能遇到的挑戰,以及我們怎麼樣幫助孩子做好準備。
4、可能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影片展示了大量孩子在幼兒園裡生活的場景。這部片子拍的時間距今有十幾年,如今的幼兒園條件更好,對孩子的照顧普遍會更周到一些,大家不要太對号入座,也别太焦慮,隻是做個參考:
①可能不會自己吃飯
入園第一天, 小班小朋友吃飯飯潑了,想向老師求助,但是又不敢大聲,不知道如何處理:
②可能不會自己穿衣穿鞋
這位叫陳志鵬的小朋友怎麼也穿不對另一隻袖子:
也有因為不會穿帶扣的鞋子給氣哭了:
③日常事物中受挫
怎麼調整都無法把凳子按照正确的方式收納時的無奈和無助:
④可能午睡困難
第一天午睡,有的痛哭流涕想回家:
最後在哭泣中睡着了:
有的鬧到同學睡不着覺被投訴到老師那裡:
⑤也有可能害怕打針吃藥
小朋友害怕打疫苗可能會哭(如今應該都是家長自己帶去打疫苗):
這位小朋友也會安慰自己,看着電視喝藥就不苦了:
5、孩子之間的沖突
在影片中,大多數的沖突都發生在男孩子之間,有的時候是因為玩具:
甚至會因為搶“空氣”最後演變成大打出手:老師發給小朋友們每人一個塑料袋,教小朋友們在裡面裝滿空氣然後感受空氣的流動,兩個小男孩因此相互動手:
甚至莫名其妙地卷進來了第三個小朋友:
有些時候,這些沖突真的是沒來由的。在影片中,小男孩們好像經常比較容易忽然動起手來,小夥伴們之間因為帶着肢體動作的互動忽然升級成“戰争”:
有的時候也會表現出一些類似于“鋤強扶弱”和“服從權威”的行為,比如發生在中班教室裡的一幕:
穿花棉襖的小朋友把這位藍色衣服的小男孩打哭以後,其他小朋友都立刻圍上來攻擊打人的孩子,似乎要替小夥伴出頭:
接着老師批評花衣服小朋友說:老師請你收拾好東西去小班。
紅衣服的孩子立刻起身,拽着他的帽子,似乎要幫助老師把他“轟到”小班。
被拽的小男孩可能是感覺到了連續的受挫和被羞辱,一記重拳,把對方打出了鼻血:
從後續鏡頭來看,打人的男孩可能受到了小夥伴們暫時的孤立。老師抱着他說一些悄悄話,可能是引導,也可能是寬慰。
而被打出鼻血的男孩子,其實在班裡明顯是有一定的話語權的,因為在之前的鏡頭裡他曾經對同桌的小女孩惡語相向:
同桌的小男孩也開始模仿他的行為:
看到有人模仿自己,或者是認同自己,孩子挺高興的,接着對趴在桌上的孩子繼續補了一句:
難過的是,類似行為還發生在剛入園的小班教室裡:小男孩忽然對着後面的小女孩發難,怒吼:你給我坐着!
旁邊的小跟屁蟲也跟着站起來,雖然口氣不惡劣,卻明顯模範着同學的行為:
這個模仿同學的穿花衣服小女孩非常有名,她叫馬玉蘭,似乎很不讨老師喜歡,在教室裡動辄得咎:
可其實這隻是一個比較活潑好動的可愛姑娘:
因為這部紀錄片比較有名,所以馬玉蘭已經成為一個梗,有人還用“馬玉蘭還在害人”做ID。
6、孩子之間的友情
除了沖突,孩子們之間當然也會有非常純真的互動,以及互幫互助:
明明被掐疼了又逞強的小男孩之間的無聊遊戲,讓人忍俊不禁:
小女孩元氣滿滿地跟老師打招呼後,敏銳地觀察到了隔壁小男孩離開媽媽的失落:
于是主動給他剝了一個雞蛋,還非常細心的沒有将雞蛋底部蛋殼全部剝完,遞過去的時候還特别叮囑“拿下面”。
在另一個班級裡,之前提到的那個被打出鼻血的男孩子在吃飯時得到了老師的特殊照顧:
小女孩聽見了,也主動将自己碗裡老師多給的丸子分給了小夥伴:
在男孩流鼻血期間和吃飯間隙,小女孩一直用手溫柔地撫摸着男孩的臉龐,仿佛在安慰,又仿佛在療傷:
這是一對很有意思的好朋友,小男孩對小女孩也是非常尊重和喜歡的,他在小女孩報錯星期順序的時候,依然毫不猶豫地為女孩點贊:
其實都是一群溫柔的孩子,懂得相互滋養和愛護,雖然摩擦和沖突是難免的,大多數時候也會彼此呵護和照顧,甚至還有一些朦胧的感情:
女孩子的表達也很直接,被老師問到是否喜歡這個男孩時,小女孩會很明确的、毫無壓力地用點頭和搖頭以及語言,表達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
。
小朋友們還對婚育有一些朦胧的認知和奇妙的向往:
小男孩選擇的做爸爸,但又覺得似乎存在一些變數:
這個變數是由“頭發和身體情況”決定的,當然最重要決定因素還是:
小女孩表示自己結婚還可以生小寶寶:
(注:“毛毛”在武漢方言裡是小寶寶的意思)
甚至是有的小朋友無意中拿面包做了一個小領結,也會引起關于婚姻的聯想:
7、對父母的依戀和不舍
對父母的依戀與不舍
這個胖胖的小男孩提到自己的家庭難掩失落之情:
沒有聽過媽媽對自己說“我愛你”時失落的小表情和想要表達愛與被愛的欲望:
大班裡有一個叫陳志鵬的孩子,常常是最後一個被接走的:
陳志鵬坐在幼兒園的院子中間,瞻前顧後,生怕不能第一時間看到媽媽到來的樣子,配合着《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的童聲,讓人忍不住就紅了眼圈:
當媽媽出現時,他的狀态立馬不一樣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在這部紀錄片裡,導演沒有專門給家長單獨的鏡頭,對此,導演張以慶說:這個孩子他“跳”出來,你幾乎可以去判斷他的家庭。
來源:小土大橙子的微信公衆号 ID:buyateng
編輯|凡凡、小朝、建設、黎瑤
設計|丹丹 插畫|璐璐
圖源|來源于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