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 資料圖 程功 攝
除了冰糖葫蘆、糖炒栗子和烤白薯外,凍柿子也是冬日裡百姓舌尖上的一道美味,老北京多将吃凍柿子俗稱為“喝了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地區隆冬時節的水果極少,而京郊多産柿子,且物美價廉,由此柿子成為人們冬日的主要水果,并以吃凍柿子為時俗。
據《北京果樹志》載:柿子原産于我國南方,約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曆史,有文字記載也有兩千餘年。據漢初成書的《禮記》記載,柿在周代已有栽培,并在重大祭祀禮儀上作為貢品。公元138年,漢武帝興建“上林苑”,從各地搜集的奇花異樹“枇杷橪柿,楟奈厚樸,楞棗楊梅,櫻桃蒲(葡)萄”中就有柿樹。
北京地區開始栽培柿樹的年代不詳。據考證,早在明朝洪武年間,房山一帶已栽培磨盤柿子,因其“果實缢痕明顯,位于果腰,将果肉分成上下兩部分,形似磨盤而得名。”明成祖定都北京後,磨盤柿子作為貢品年年進奉皇城。萬曆年間編修的《房山縣志》載:“柿,為本境出産之大宗,西北河套溝,西南張坊溝,無村不有,售出北京者,房山最居多數,其大如拳,其甘如蜜。”另據《北京名果》記載:在北京地區,柿樹的分布宛如一條金色的飄帶,纏繞在山地和平原之間的山麓地帶,北部以長城為界,東部從平谷的靠山集向西經密雲、懷柔、昌平、門頭溝、豐台等區,直至西南部房山區的張坊、十渡,遍布于山前緩區。著名品種有房山大峪溝磨盤柿、北車營金燈柿;平谷黃松峪八月黃、樂政務杵頭扁;昌平十三陵大蓋柿等。尤其是房山大峪溝柿子,因其形如蓋帽,果實基部又像磨盤,被稱為“大磨盤柿”,栽植曆史已有600餘年,且種植數量多,産量高,已認證為“中國地理标志”。
早年間,一過霜降節氣,郊區的柿子便逐漸下樹,并運至京城的果局子(水果店)。柿子初收上市,小販叫賣:“賽倭瓜的大柿子——澀了換啦!”及至霜降過後,叫賣改為:“喝了蜜啦——大柿子!”就此兩種吆喝聲,便可曉得秋柿與冬柿之不同。柿初熟期,皮厚味澀,須經人工“漤”過,則色紅味甘。一遇霜降,柿已熟透,澀味全消,而肉質熟爛,成為蜜汁,所以此時叫賣者以“喝蜜”來形容。
曆史上北京的冬季較為寒冷,沒有什麼水果可吃,而柿子物美價廉,便成為冬日裡的美味。早年間一到臘月二十幾,京城大街小巷裡便有叫賣凍柿子的小販,多是将又紅又大的凍柿子放在一個挎籃兒裡,上面蓋着塊毛巾,邊走邊吆喝。這凍柿子從外面拿到屋子裡還凍得硬硬的,為了讓它迅速變軟,可把它放在冷水裡,讓涼水“拔一下”,之後柿子就變軟了。變軟之後,先把凍柿子裡那軟得成汁的果肉嘬完,之後再吃柿子皮。
北京人吃凍柿子還有些講究。一是認為其敗火、開胃。傳統醫學認為,柿子味甘、澀,性寒,歸肺經。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因北京冬季寒冷幹燥,容易上火、多痰、咳嗽,而柿子味甘性寒,可養肺胃之陰,所以能止咳潤肺,被視為敗火的“良藥”。
二是講究大年三十吃凍柿子。在民俗中,柿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圓圓的果實代表團圓美滿,橙紅的色澤寓意紅紅火火。而“柿”與“事”諧音,又寓意“事事如意”“世代吉祥”等,所以受到人們青睐,大年三十吃凍柿子象征來年“事事如意”,日子“紅紅火火”。
三是吃凍柿子有些禁忌,不能空着肚子吃,且不能多吃,一兩個為宜;不能與白薯同吃,也不能與海味(海鮮類)同吃,同吃“相克”,不利于身體健康。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戶力平
流程編輯:孫昱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