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模式是《西遊記》人物組構的一個重要模式。七為聖數的模式應來源于這幾個方面:一是自然空間的七方位,即東南西北上中下;二是人體為中心的空間方位結構,即前後左右上中下;三是印度文化 X=3n 1的模式衍生的,它是兩個三加一的結果,對于《西遊記》中 7 為聖數的情形,除了交代其中國文化來源以外,一定要注意印度文化的影響,這與該書中佛教文化的深遠影響是有關聯的。
上古時期對北鬥七星的崇拜形成了文學中“七子”模式的悠久傳統。從《詩經》中的“有子七人”到《論語》中的“作者七人矣”,從《左傳》中的“七子從軍”到《莊子》中的“七聖皆迷”等等,漢有“建安七子”、晉有“竹林七賢”、明有前後七子等等。明朝中葉,“七子”模式成了中國文學上最突出的現象,而《西遊記》恰好成書于此時,其人物組構中的“七子”模式也就成為了大文學背景中的一種很自然的現象。
《西遊記》中多處可見這種七子模式,如孫悟空的七弟兄“他放下心,日逐騰雲駕霧,遨遊四海,行樂千山。施武藝,追訪英豪;弄神通,廣交賢友。此時又會了個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彌猴王、戎王,連自家美猴王七個。”
此後,孫悟空大鬧天宮,自稱“齊天大聖”,他的“七兄弟”自然就成了“七大聖”。在第四回中寫道“他(孫悟空)對六弟兄說:‘小弟既稱齊天大聖,你們亦可以以大聖稱之。’内有牛魔王忽然高叫道:‘賢弟言之有理,我即稱做個平天大聖。’蛟魔王道:‘我稱作複海大聖。’鵬魔王道:‘我稱混天大聖。’獅駝王道:‘我稱移山大聖。’彌猴王道:‘我稱通風大聖。’狨王道:‘我稱驅神大聖。’此時七大聖自作自為,耍樂一日,各散訖。”
與七大聖相對應,文本中還提到了七小聖,“這真君即喚梅山六兄弟,乃康、張、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軍,聚集殿前道:‘适才遣我等往花果山收降妖猴,同去同來。”衆兄弟俱欣然願往。即點本部神兵,駕鷹牽犬,搭弩張弓,縱狂風,霎時過了東洋大海,徑至花果山。’”,這裡提到的“梅山七聖”即七小聖。《西遊記》前七回中間,寫得最好的就屬“小聖施威擒大聖”這一節了。
此外對這類七子模式的描寫,在《西遊記》中還有三處,第五回寫道王母娘娘桃園中有七位仙女,分别是紅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黃衣仙女、綠衣仙女。第七十二回寫盤絲洞有七個蜘蛛精,幻化成人形,象征人的“七情”,他們占了七仙姑的濯垢泉洗澡,各有一個兒子,共“七樣蟲”。孫悟空毫毛變作“七樣鷹”吃掉了這七樣蟲。第九十回寫有七個獅子精“黃獅精在前引領,狻猊獅、抟象獅在左、白澤獅、伏狸獅在右,猱獅、血獅在後,中間卻是一個九頭獅”。由此可見,在人物角色的組構上,七子模式在《西遊記》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運用,它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人類,上至神仙,中及人類,下至妖魔鬼怪都有七子模式,可謂品類繁多,形色各異。
我們知道,單從數學角度看,七可以分解成一加六、二加五、三佳四三種對立統一的模式,在西遊文本中,我們很容易找到這三種組合模式。一與六的對立統一模式,如地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中寫道:“(那六賊)一個喚作眼裡喜、一個喚作耳聽怒、一個喚作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這六賊是人的六欲的象征,“六賊無蹤,心猿歸正”,實際上講的是孫悟空由一個充滿六欲的潑猴變成了虔誠的佛教徒,由一與六的統一到一與六的分離。
第四十二回:“行者心中暗想道:‘他要老大王吃我師父,老大王斷是牛魔王。我老孫當年與他相會,真個意合情投,交遊甚厚,至如今我歸正道,他還是邪魔,雖則久别,還記得他模樣,且等老孫變作牛魔王,哄他一哄,看是如何。’”孫悟空由開始與牛魔王之間的親如兄弟,同稱兄弟,一與六的統一,到如今分屬黑白兩道,一與六的對立。第五十七、五十八回,孫悟空與六耳猕猴的争鬥也是屬于一與六由統一走向對立。一與六的争鬥一般都是以一戰勝六而告終。
從《易經》上來看,神秘數字“七”從“乾”開始,六次變化後由陽而陰,從“乾”開始變化到第六次終于坤卦而為純陰,最後又變成了陽數。這裡隐含着“一”陽與“六”陰的對立和“一”陽最終戰勝“六”陰的道理。“一”陽通常代表正面形象,“六”陰代表反面形象。換個角度,我們也很容易在文本中找到“二”與“五”和“三”與“四”兩種七子組合模式。
“二”與“五”這裡的“二”一般指妖魔,這裡的“五”指包括白龍馬在内的唐僧師徒五人的争鬥,如第三十二至三十五回,唐僧師徒五人與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的沖突,金角大王讓銀角大王去巡山時說:“近聞得東土唐朝差個禦弟唐僧往西方拜佛,一行四衆,叫做孫行者、豬八戒、沙和尚,連馬五口。”後面,孫悟空與金角大王鬥嘴時也說:“你這讨死的怪物!你一個妖精的性命舍不得,似我師父、師弟、連馬四個生靈平白吊在洞裡,我心何忍。”這裡說的四個加上孫悟空剛好是五個,說明交戰雙方都是承認這種“五”與“二”的對立格局的。
此外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牛魔王與鐵扇公主與唐僧師徒的争鬥;第六十二回、六十三回萬聖龍王和九頭驸馬與唐僧師徒的沖突;第七十八、七十九回比丘國妖鹿國丈、白面狐狸與唐僧師徒的糾纏;以及西天極樂世界中,阿傩、迦葉二人用無字真經刁難唐僧師徒。
至于“三”與“四”的模式,既有第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回唐僧師徒四人與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的鬥法;也有第七十四至七十七回,唐僧師徒四人與青獅、白象、大鵬金翅雕的争鬥;在九十一、九十二回,先有唐僧師徒四人與辟寒、辟暑、辟塵三個犀牛精的争鬥,而後孫悟空上天界請來了四木禽星捉拿、剿殺妖精,這裡體現了相互關聯的“三”與“四”的對抗模式。
這裡需要特别說明的是,究竟取經團體是四人還是五人,這在學術界還有争論。主要是白龍馬的身份特殊,白龍馬經由觀音點化,充當唐僧西行的腳力,一般情況下,它是不現出原形的,所以他其實是可以被排除在團體之外。但他的的确确又是取經團隊的成員,有時也參加除妖的戰鬥中,如第三十回,他變化成宮娥勇鬥黃袍怪,最後五聖歸真,白龍馬也因“馱負聖僧來西,馱負聖經去東”有功,被加升為八部白龍馬。在文本中,大多數時稱師徒四衆,有時也稱五人。可見“四”與“五”均可。
上面隻談到了“二”與“五”和“三”與“四”的對立,卻沒有論述到他們統一的一面。其實換個角度想,阿傩、迦葉雖然因人事為難師徒五人,但他們終究都是佛門中人,師徒四人與妖魔争鬥,其實除唐僧之外,他們本就是一家,同屬仙界下來的妖怪(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在加入取經團隊之前,都是妖怪),所以這種對立也不是絕對的,對立中也蘊含着某種程度的統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