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師大人文學院陳年福教授的辦公室裡
我們初次見到這四個陌生又好看的符号
你可知道這四個符号是為何意?
或許,你認為第二個字符像棵大樹
或許,你認為第三個字符像一人擊鼓
當記者初次面對它們時也是一頭霧水
一堂辦公室裡的“甲骨文課”
它回響數千年,讓三千五百年後的我們領略了漢語漢字之美,而且還是文學起源于勞動的真實寫照。
在辦公室裡,陳年福教授興緻盎然地向我們講解這句甲骨文:
。他說:“這四個字是‘
(jué zhuāng yuān péng)’,是一句描寫勞動場面的詩,可與《詩經·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相媲美。其中的‘
’是拟聲詞,将高音低音結合,是對打樁之聲的模拟。這句文辭不是蔔辭,是占蔔者在完成了貞蔔活動之後忽然看到河邊平地間打樁的熱鬧場景,即興抒寫的。”
原來,僅僅是這四個漂亮的甲骨文字背後,就隐藏着如此詩意,那麼,至今已被發現的4000餘個甲骨文單字又“姓甚名誰”,是何面目,由它們組成的10多萬甲骨片,又在訴說先輩們怎樣動人的故事?
剪紙般美麗的甲骨文
從碩士至今,陳年福教授研究甲骨文已有28年,如今,每次看到甲骨文,他的内心依然會升起一種敬畏之情。“甲骨文作為最早的漢字,已經是一種十分科學、成體系化的文字了。”他還考釋出,甲骨文中有不止一個拟聲歎詞,“這些文字,就像是我們今人發的微信一樣,也是充滿情感的,甚至是具有文學性的,是具有聲情美的。”陳年福說。
在漫長的研究生涯中,正是甲骨文在字形、文辭、聲情方面的巨大魅力吸引着他,甘坐冷闆凳,十年磨一劍地研究下去。
甲骨片
甲骨文不僅“美”,還具有極大的史料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是重建中國上古史,透視三千多年前殷商社會生活的重要素材。甲骨刻辭記載的内容非常廣泛,涉及到殷商文化的各個方面,衆多學科的學者都需要利用甲骨刻辭。因此,對甲骨文的釋讀和整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28年來,這份學術責任感一直是陳年福教授不畏繁難、潛心研究的重要精神支柱。
陳年福教授出席甲骨文相關活動
陳年福教授所從事的古文字研究,主要集中于甲骨文的釋讀整理與數字化工作。多年的辛勤工作,除了出版《甲骨文動詞詞彙研究》與《甲骨文詞義論稿》等研究專著外,還編纂了《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十冊)、《甲骨文字新編》和《實用甲骨文字典》等工具書。這些工具書不僅為古文字學者進行學術研究提供了可資檢索的文辭,而且還為其他學者利用甲骨文材料,深入發掘和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極大便利。
一本曆時二十餘年結撰的
“鴻篇巨制”
“作為一個學者,能把自己所做的工作與心血變成文字,是十分令人高興的事!
10月16日下午,《殷墟甲骨文辭類編》新書首發式暨分享會在四川2021天府書展上舉行。該書是陳年福教授多年來心無旁骛深耕學術的智慧結晶,在學術界受到廣泛關注。
陳年福教授的新書發布會
甲骨文發現一百二十多年來,學界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甲骨文引得類工具書主要有兩種,一是日本島邦男先生編寫的《殷墟蔔辭綜類》,一是姚孝遂、肖丁先生主編的《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出版距今均已超過30年。随着甲骨學研究的逐漸深入、新出土材料不斷發布,我們亟需一種更全面、科學的全新引得類工具書。
《殷墟甲骨文辭類編》是一本全新大型甲骨文引得類工具書,是陳年福教授在甲骨文全文語料庫基礎上編纂完成,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甲骨文引得》編纂及其數據庫建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甲骨文全文數據庫及商代文字釋讀研究”成果。
新書内文一覽
從1998年到如今,這本書的撰著曆時20餘年,是基于他所創建的甲骨文數據庫編纂而成的。該書全十冊,共收錄42種著錄與綴合材料,目前已經著錄的甲骨材料,基本上全部收錄。全書共1920萬字,字數約等于76本《圍城》或91本《駱駝祥子》。
新書正文
陳年福于發布會上進行新書講解
在新書首發式上,四川辭書出版社楊斌社長對這部甲骨文巨著的内容做了介紹,他說,這樣一部全新的大型甲骨文文本引得類工具書,具有著錄全面、材料可靠、編排科學、隸釋準确、使用便捷的特點。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彭裕商先生表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研究形勢一片大好,陳年福教授的這部“大書”正是在這一形勢下出版的,這将在甲骨文字的研究上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門來自3500年前的“冷門絕學”
花下十年功夫,可能才剛剛摸到進入甲骨文研究的門。
你寫“步”的時候是否會不自主地再加上一點呢?
小小錯誤的背後
蘊藏着字形奧秘
富含着心理密碼
一個簡單的“步”字,為什麼許多人會習慣性地在寫完後再順手加上一個點呢?“從心理學的‘完形’上講,多一個點,字形左右就形成均衡,所以人們會不自主地在心理作用下加上這個點。”陳年福老師運用心理學知識解答了這個疑問,讓采訪記者頗為驚訝。
陳年福教授的《古代漢語》課
原來,陳老師在求學之時就熱愛讀書,因為愛好書法,尤其關注藝術理論的相關書籍。知識的積累讓他能夠以更獨特的視角看待甲骨文字形,發現很多前人未關注到的構形奧秘。如在《實用甲骨文字典》一書中,他便發掘了許多前人所未論及的構形特點。甲骨文,這樣一門在大多數人眼中獨屬于中國的“冷門絕學”,卻在陳年福身上與西方美學理論發生聯系,展現出東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魅力。“古文字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問,涉及語言、曆史、考古、文化等方面的知識。”
陳年福教授的書法作品
而陳年福與甲骨文的緣分,可以用“陰差陽錯”來形容。熱愛書法的他本在碩士報考時選擇了書法專業,但最終卻踏上了甲骨文研究的道路,一直走到現在。
談及研究的難點,他認為是識字,即釋讀甲骨文的字形。不僅如此,甲骨文字形複雜,難以導入電腦展開檢索,隻能通過手抄的形式進行記錄和研究。“讀碩、博士的時候,我們讀的書基本上都是手寫的。”他回憶道。
1998年來浙師大工作後,陳年福便開始了建甲骨文數據庫的工作。博士期間,陳年福利用自己建成的《甲骨文合集》釋文數據庫完成了學位論文的撰寫。2008-2010年,他以特别研究員的身份赴日本東京申請了一個合作項目,全身心投入數據庫的建設當中。
陳年福自制“浙師大甲骨文”字體
甲骨文研究,是一項極為繁難的工作。研究者需要面對甲骨片不完整、蔔辭殘缺等種種難題,釋讀甲骨文更是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沒有十年的功底考釋不了甲骨文。”陳年福坦言,花下十年功夫,可能才剛剛摸到進入甲骨文研究的門。而他的成就也正是通過一個又一個“十年”不斷打磨出來的。
除了教學和必要的生活瑣事,陳年福剩下的時間都坐在案前,将甲骨文字錄入電腦,對甲骨片進行剔重、合并綴合……工作起來,少有空餘時間。在讀碩士之前,陳年福深愛書法,但以甲骨文研究作為自己的專業之後,他就不再有充足的時間練字,翻看他的朋友圈,隻能找到偶爾的一兩幅“塗鴉”。
2013年至今,朋友圈為數不多的幾幅“塗鴉”
教學工作與研究之馀,他喜歡上了聽音樂,因為聽音樂與伏案工作可以做到兩不誤。從古典到流行,從貝多芬到張學友,他将音樂作為工作生活的一種調劑。
陳年福教授課間為學生解疑答惑
在同學們眼中,陳老師十分平易近人。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191班的同學許倩曾上過陳年福的《古代漢語》課,她說:“陳老師待學生很可親,充滿關愛。他下課經常耐心地為我答疑解惑,指點迷津。”在陳年福的引導下,許倩對古代漢語這門課程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探究專業知識,并繼續選修了古代漢語方向的訓诂學等課程。
甲骨文像一群文字“精靈”
它們像剪紙一樣靜好
如詩歌一樣令人陶醉
和文學一樣聲情并茂
一個古老悠久又充滿魅力的文字
一個躬耕學術近三十餘年的學者
跨越幾千年光陰更叠
在曆史文明的長河中不期而遇
碰撞出别樣的火花
文字 | 田晨晨 葉夢瑤
圖片 | 邱慧婷 部分來源于本人
編輯 | 汪騁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