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端午節來臨的時候,人們會突然覺得心情特别愉悅,生活的水慢慢流淌,因為這幾天辛苦勞作的人們是可以休息三天的。那麼,大家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端午節是有什麼風俗?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争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迹。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内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愛。
3、寫符念咒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因此端午節這天一定要在室内挂避邪驅鬼的符咒。而且挂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例如說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内、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等。
4、端午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國的傳統習俗,不過在郴州蘇仙區坳上古村有着特别的吃烏米粽的習俗。坳上烏米粽屬當地獨創具有食療效果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烏飯樹葉、擇子柴葉、金剛刺嫩頭、楓香樹嫩葉等十餘種能食用的樹葉将其洗淨搗碎,過濾擠汁,再浸泡在糯米中,裡面放有叉燒、鹹蛋黃等餡,清蒸出來,香味四溢,不油膩,還具有健胃消食,祛風除濕,清涼解毒之功效。
5、插艾條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這裡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莖葉有揮發性精油,獨特的香味可以驅蚊避蟲。端午節自古以來也是祛病防疫的節氣,因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會在這一天打掃門庭,将艾條插在門上,殺菌消毒。
6、拴五色線
中國古代一直以紅、黃、白、青、黑五色為吉祥色。每年端午節清晨,大人起床後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傳說五色線不能随便丢棄,隻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扔到河裡,意味着讓河水将疾病沖走。據說,戴五色線的孩子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常保安康。
端午節吃什麼
1、吃粽子
端午節為紀念詩人屈原有吃粽子的習慣,現今粽子的種類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鮮肉粽、蛋黃粽、蜜棗粽、原味等等。這時,根據實際情況控制粽子的攝入量,不要因為貪美味而傷了身體。同時記得将粽子加熱後再吃,既安全衛生,又減輕消化負擔。
2、吃蛋
煮粽子的鍋裡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裡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裡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3、采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于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4、吃油糕
端午節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面,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松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5、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餘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别适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