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老師,該是學生的朋友,是學生永遠的堅實後盾,他們引領學生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徑,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我,讓學生獲得滋養一生的精神财富。管理上倡導提高教師的工作幸福指數,評價上率先設立“準特級教師制”,命名“特色教師”,制定一系列教師發展和獎勵條例,鼓勵教師積極向上、奮發有為。
記者 | 阙 政
能進向明的孩子,基礎都不差;能進向明的老師,業務能力也必然有過人之處。值此向明中學創立120周年之際,記者走訪了五位向明老師,本意是想了解他們獨到的教學方法,但深聊之後卻發現——優秀的老師,衡量标準絕不隻是業務能力一項,更重要的是,他們把學生放在什麼位置——優秀的老師,該是學生的朋友,是學生永遠的堅實後盾,他們引領學生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徑,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我,讓學生獲得滋養一生的精神财富。教學相長,今日你做他的指路明燈,來日他便是你的天下桃李。
上圖:弧形轉角、琉璃彩窗令震旦樓倍添優雅之感。攝影/沈琳
張千明:做兩條腿走路的“π”型教師
作為上海市特級教師,向明中學曾經的數學教研組長、教導主任,如今的校長助理張千明有着閃閃發光的履曆——連續五屆盧灣、黃浦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金愛心教師,上海市園丁獎獲得者,在數學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九次參加上海市高考數學卷命題、審題,輔導學生在各類數學競賽中獲獎近百人次……
不過,在采訪張老師的過程中,記者感受到的閃光不隻是他的履曆,更有他教學理念的熠熠生輝——他就像一員戰術與戰略兼備的大将,既可運籌帷幄千裡之外,又能親自帶兵行軍打仗。
作為數學老師,張千明選擇了一個無窮無盡的圓周率常數“π”當作自己的目标。在他看來,“π”上面那一橫代表廣泛的文理相通的知識面,下面兩條腿,一條是教育教學,一條是教學科研:“數學老師如果隻會教數學,那一定教不好學生。‘π’型教師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研究課程,帶着科研的思想去反哺教學。”
上圖:張千明老師(右二)在輔導學生。
任職數學教研組長和教導主任時,張千明每周都要帶領學校乃至區裡的青年教師開展教研培訓活動,研究本體知識、研究課堂教學策略、研究命題,把“π”型教師的思考帶給弟子,從而也将創造型的思維習慣帶給千千萬萬的學子。“我會要求教師們每學期做到‘五個一’:出一份好的試卷,提供一個好案例,完成一份優秀教案,寫一篇好文章,說出學生培養中的一個案例。”在他的指點下,向明的青年教師也迅速成長起來——王建華、葉莎莎老師獲得全國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一等獎,張亞婕老師獲區教學評比一等獎,葉莎莎還獲得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選一等獎、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
在張老師的課堂上,課本例題不隻是題,更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點的工具;考卷試題也不隻是題,而是代表了一個對學生完整的評價系統。常有人說,我今後又不搞科研,學三角函數、學抛物線有什麼用?而在張老師看來,數學知識可能被淡忘,但數學的思維方式卻不會:“學抛物線,既可以從整體上看曲線,也可以具體到對稱軸等,這體現了宏觀與微觀、分類讨論等思維的培養,今後工作中怎麼會用不到呢?再說三角函數,它的特點是角,屬于工具性的學科,很多數學問題利用三角函數就能迅速得到解答,這教會了我們借助外力的思維——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學會借用外力,比如一個角,去撬動數學地球呀。”
對學生,張老師還有一句名言:“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必須先成為學生優秀的朋友。”他說,國家提出,所有的老師都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的本質就是培養人,而老師的一句話,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耽誤孩子的一生。有一回,班上一個孩子在自招考試中同時被複旦和交大錄取,張千明卻着急了,他知道這個孩子不太擅長溝通交流,擔心這會不利于他的面試。于是每天放學後,他都把這位學生叫到辦公室來,讓他把今天班上發生的事一件件說給自己聽。就這樣講了幾天之後,張老師又提出新要求,讓學生講完一件事,就說出自己對這件事的評價和想法,以及如此評價的理由……兩個人就這樣練習了足足一個月,學生從一開始的不敢和老師對視,到慢慢有了眼神交流、增加了肢體語言,變得越來越自信和善于溝通,後來順利被交大錄取。“當時我如果批評他,那可能就改變了一個人。教師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發展,我們對學生要特别注重引導。”
蔡婷婷:老師永遠在這兒
1995年,蔡婷婷考入向明中學,在這裡完成了高中三年的學業。7年後,大學畢業的她,憑借在一堂演示課上的精彩表現,又回到了這所讓她依戀的母校,成為了一名英語教師。
蔡婷婷老師(第一排左四)和她的學生們。
倏忽之間,她已從當年的青年教師,變身20年教齡的資深優秀教師,去年剛剛榮獲“黃浦區園丁獎”殊榮。但她依然清楚地記得自己剛剛進校為師時,帶教老師對她的栽培:“我的師父幾乎會去旁聽我的每一節課,仔細檢查我筆頭教案上的每一個單詞,她充沛的精力和對學科的嚴謹認真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嚴師出高徒。時代走到2022年,蔡婷婷繼承了向明嚴格務實的教學傳統,又在20年的積累中創造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學心得——注重學生的感受,讓英語學習變得更有樂趣。
她相信,教師應該是學習策略的提供者,而不是題海戰術的操練者。面對英語學習,許多孩子都會有點發憷:越來越多的單詞要背、語法要記、完形要填空、閱讀題要做,有時難免感到抗拒,把英語視作沉重的負擔。對此,蔡老師想了許多方法,去幫助學生用好英語這門工具——她會自己先學習單詞的來源,用小故事的方式講給學生聽,幫助記憶;她會将彼此有關聯的詞彙做成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邏輯,記一個就能記一串;她還會将思維能力的培養寄于閱讀,讓閱讀理解不再隻是機械答題。
業餘時間,蔡老師專門寫了論文,研究“有效教學”。在她看來,如果多數學生沉默不語,缺乏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氣氛沉悶,英語應用能力就難以提高。她将自己的身份從傳教授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能力的促進者,引導學生就時事新聞或流行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用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辯論。“比如亞馬孫雨林大火的時候,我會讓學生們列出導緻這個後果的多方面原因。有的學生會提到全球變暖、凍土溶解、海洋環流不正常造成異常高溫,還有的會提到國際間的生态保護協約、巴西政府的相關舉措。為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判斷,他們會自己去查閱資料,包括一些專有名詞的英語表達。教育的最終結果,是去培養一個獨立的學習者,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
除了英語教學,蔡婷婷還是一位班主任。她坦言,剛剛擔任班主任時,自己的耐心并不夠:“我像搭腳手架一樣,和一個班的孩子,從破冰認識,到慢慢磨合,最終認識到他們的百花齊放、班風班貌,孩子們和我是在互相成長。”
蔡婷婷當班主任,特别注重班級的凝聚力。“愛字在心,新字出招,恒字當頭”是她的秘訣。蔡老師帶班,用巧心創新活動,在班級中開設了“每周一講”,讓課代表、學習委員、班委群策群力介紹優秀學習方法、心理壓力疏解小貼士、時間管理小法則。她還聯系自己帶班的每屆畢業生定期回母校,給班級學生開設“學長講壇”,分享學習經驗、指導生涯規劃、高校與職場面試經驗。“畢業生們很願意回來和學弟學妹聊聊,而我們的學生也能從交流中明白自己走上社會後會面臨怎樣的外面的世界、行業發展如何——這些都能對他們大學專業的選擇産生指導。”
她一直牢記着入職時帶教師傅對她說過的話:“在教育的曆程中,沒有一個受教育的人是該被放棄的。”所以,蔡婷婷和孩子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老師永遠在這兒,随時可以來找我。”
姚彬:因材施教,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條路
迫于升學壓力,有些學校一到高中階段,語數外“主課”的教學就開始被無限放大,擠壓了不少“副課”的空間。但在向明,引以為豪的卻不隻是每年高考接近100%的升學率(今年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00%),更有一塊“金字招牌”——創造教育。
在一個由特級教師、高級教師、特色教師組成的向明師資矩陣中,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拓展課外興趣愛好的“特色教師”同樣不容小觑——生物老師姚彬就是其中一位。
說到生物老師,大家總會想象一個嚴肅的老先生,一絲不苟地在黑闆上畫堿基對。但姚老師卻總是能讓課堂充滿笑聲——新課标太難,他帶頭吐槽,瞬間共鳴一片;講授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學生們抱怨記不住,他抛出一句諧音梗:“賈借來一本兩色書(8種氨基酸名稱諧音)——這樣是不是就記住了?”
上圖:生物老師姚彬在上課。
對于将來不從事生物專業的學生,姚老師希望他們能從生物必修課上掌握一門工具,愉快地獲取對日常生活有益的生物學常識;而對于那些有志從事與生物相關工作的學生,姚老師還身兼另一要職:向明中學科技總輔導員,指導學生參加“聯賽”和“創賽”,并多次榮獲獎項。
“聯賽”是指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系五大學科競賽之一,各大高校自招、綜招中都十分受到重視。而“創賽”是指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一項集中展示學生科研成果的全國性競賽,旨在激發科創興趣。在姚老師看來,聯賽面向的是各方面成績都較為突出的資優生,訓練時常常要提前研修許多大學甚至研究生課程;而創賽則更容易發揚“偏才”,看重一個孩子的課題設計和動手能力。
帶賽多年,他發現一個規律:聯賽獲獎的孩子,性格較為内斂,擅長深耕課題多過與人溝通。他曾經帶過一個學生,對基因編輯非常感興趣,想做蛋白質結構方面的研究,但學校實驗室缺少試劑,姚老師就将他帶到自己的研究生母校華師大,請大學老師為他創造研究條件。後來這位學生在全國聯賽獲得了一等獎。得獎後,他本來的擇業方向是學醫或者動植物學,來和姚老師商量。姚老師覺得他眼睛近視,在需要大量野外科考的動植物學領域并不占優勢,而溝通能力的欠缺,對從醫也有影響。剛好上海科技大學第一次面向社會招生,姚老師推薦學生一試,随即被錄取,研究方向正是他最喜歡的基因編輯,在當年這屬于非常前沿的課題。如今,這位學生正在研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明确疾病的蛋白質結構、從而開發靶向藥物,完成了學校要求的從興趣→志趣→志向的發展曆程。
而創賽獲獎的學生又有自己的所長:他們也許有些偏科,但在自己擅長的實驗領域,從實驗課題的選擇,到過程設計、數據記錄、結果分析,都能整得明明白白、富有新意。姚老師曾有一位學生,在創賽中選擇了“用折射角度分析地溝油污染程度”的課題。“這個課題非常具有創新思維,因為一般人大都會從分析地溝油的成分去判斷它對人體的影響,很少會從物理光學折射這個角度去分析。如果實驗成功,可以快速檢驗地溝油,不需要再進行成分化驗。”後來這位女生在創賽拿了一等獎,還在澳門發明展榮獲金獎。如今,她在新加坡南洋理工攻讀博士。
萬世師表的孔夫子曾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被視為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而姚彬說自己的因材施教,目的就是讓學生們拓寬眼界,知道人生的路就像實驗方法一樣有千千萬,選擇最适合自己的一條,就能少走彎路。
在他和科創團隊的勠力同心下,向明中學獲評了全國科技創新十佳校、全國綠色學校和“十四五”上海市首批科技教育示範校、上海市首批科創教育基地,“創造教育”的金字招牌蜚聲全國。
周劍霜:讓學生勇于表達,老師要懂得後退一步
不少學校都有自己的校園電視台,但不是每個學校都有一個詩意的“懸鈴社”——這個以學校周邊浪漫懸鈴木為名的社團,是向明中學的專屬,也是黃浦區的明星社團。
上圖:周劍霜老師(左二)和懸鈴影社成員參加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
向明的“懸鈴社”分為“懸鈴影社”和“懸鈴劇社”,盧灣校區主打“影”,而浦江校區主打“劇”,兩大分社相得益彰蓬勃發展,時有合作。而他們的指導老師,都是向明中學戲劇影視特色教師周劍霜。
周老師告訴記者,向明的“戲劇影視 ”創新教育課程體系始自2014年與上海戲劇學院合作的“微電影制作”課程,從基礎的剪輯技術入門開始,至今已多次叠代。“學校一開始為微電影制作實驗室配備了高清攝像機、軌道、小型搖臂、燈光、拾音設備、剪輯用電腦等專業器材,基本滿足小型微電影劇組室内外拍攝和制作。2016年底,學校又在浦江校區建立了室内影棚,擴充了室内拍攝和直播區域。我們的課程也從‘制作’更名‘創作’,一字之差,變化很大——制作偏重技術層面,而創作是包含學生想法和價值觀輸出的。我們希望創造教育是能鼓勵學生通過電影和戲劇的方式去表達他對社會或者自身的理解。”
剛開始鼓勵學生拍攝自己想拍的故事時,周老師收到的作品常常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型的,學生很聰明,他們以為老師期待看到的就是這樣“正能量”的故事。但周老師卻“無情”地指出了他們創作中的“假大空”,并向他們承諾:你們不用害怕,老師和學校的包容心是很大的,你們什麼都可以拍,隻要是真心想要表達的。于是,學生作品中慢慢出現了與家長間的代際觀念矛盾、萌動的青春,還會有科幻先鋒的題材。
當學生們困惑于不知拍什麼才好時,周劍霜會帶着他們實地去采訪不同的職業人,讓學生cosplay這些職業,先當演員,再做導演,代入角色本身,很能幫助他們理解其中的戲劇沖突,這就是“影中有戲”。
向明中學的科創實力很強,周劍霜又想到,将科學與藝術結合,以“科學微電影”的形式,拓展影視教育的新分支。“電影是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産物,微電影創作恰好與向明中學的辦學理念不謀而合。”她引導學生以科學探究為切入點,在對科學原理的了解、分析基礎上,将科學原理和科學知識進行故事化的再設計和講述,最終創作成為微電影。學生們對此也有濃厚的創作熱情,題材更是涉及手機遊戲、心理健康、基因編輯、罕見病例、信息安全、籃球運動學等等,其中《三号病房》《學着玩》《基因編輯》等作品紛紛獲獎,《沉默的陰謀》還登上了央視舞台。而這些學生作品又會在向明中學科技節的平台進行集中展示,進一步激勵學生們的創作熱情。
上圖:“明理向上”校訓雕塑。
另一邊,浦江校區的“懸鈴劇社”也剛剛完成了年度大戲:話劇《尋找阿爾忒彌斯》在第三屆上海市中小學生戲劇節上展演,并榮獲最佳改編劇本獎。
最讓周劍霜驕傲的是,《尋》的劇本完全由向明學生自己編撰。“很多學校會選擇成熟的經典劇本來演,但是我們的孩子讓我很吃驚,編劇是一個男孩子,他跟我說想寫一個關于女性解放題材的戲劇,而且想從中西方戲劇作品中選擇不同的女性解放代表形象來作比較和讨論——最後選了《秋瑾傳》和《玩偶之家》,而阿爾忒彌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狩獵女神’。比起經典劇本,學生創作當然會有很多可以改動的地方,但我常常告誡自己,一定要忍住!要後退一步,讓學生們進入自我表達。雖然這樣一來最終的舞台呈現效果也許拿不到大獎,但這也是向明最讓我自豪的地方:我們的藝術創造教育從來不是以獎項為目的。”
周穎:蟬聯14年金獎的打擊樂團指揮者
上圖:周穎老師(左一)在指導校打擊樂團學生訓練。
向明不隻有明星社團,還有一支明星樂團——2006年成立的向明中學打擊樂團是上海首支高中生打擊樂團,連續14年在全國青少年打擊樂比賽上榮獲金獎,2021年還被命名為首批上海市學校藝術“一條龍”特色團隊。
許多向明老校友在懷念母校時都會戀戀不舍地提到她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學校有豐富的文體活動,學校的藝術老師本身就是藝術家……的确,注重藝術教育一向是向明的傳統,如今,向明中學打擊樂團的指導老師周穎同樣一專多能:她科班出身,碩士畢業,主修小提琴專業,兼擅鋼琴等多種樂器。
打擊樂團剛成立時,周老師已在向明任教音樂藝術課。樂團成立後,雖是從零開始,卻一點也不馬虎:學校請來上海打擊樂協會專家做顧問,專設打擊樂教室,從樂理、技術、形體等多方面,堅持高标準嚴要求,每周排練,從不停歇。樂團的硬件也從一開始的馬林巴、顫音琴、鐘琴、通通鼓、小軍鼓、大軍鼓、低音鼓、牛鈴、三角鐵、手鈴、沙槌、輪旋鼓等西洋打擊樂器,擴充到中國大鼓、堂鼓、木魚、排鼓等民族打擊樂器。
每年暑假,不管天氣多熱,學生們都會在學校集訓,為參加全國青少年打擊樂比賽作準備。連續14年的金獎得來非易,因為随着學生的陸續畢業,樂團成員每年都會有所變化,但每年向明打擊樂團的招新會上,一定又有新人踴躍報名。“因為打擊樂相比其他樂器更容易上手,即便是沒有樂器基礎的孩子,也能在短時間内找到合适自己的樂器,快速進入狀态。學生能從登台演奏中找到自我價值,既是緊張課業中的放松,又能提升自信,積極性都非常高。”
打擊樂給了學生們展示自我的舞台。樂團不僅多年奪冠,還曾多次舉辦打擊樂專場音樂會,從學校的大禮堂,一直演奏到文化廣場、兒童藝術中心。“整台曲目都是打擊樂,每個人都有機會登場,音樂會有小型曲目、大型曲目,有獨奏,也有重奏,既是審美素養的體現,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周穎最是記得樂團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地點在東方綠洲,“學校後勤,還有我們師生一起扛着大大小小的打擊樂器,像搬家一樣,浩浩蕩蕩地往東方綠舟進發,大家都非常興奮。”那一年,樂團第一次拿到金獎。
上圖:季石濤老師(右一)和學生在蘋果創新思維實驗室裡開展活動。
保持14年的金獎難得,更難得的是每屆學生都能持之以恒,從藝術教育中獲益良多。“學生在緊張忙碌的學習中,能夠有放松身心的藝術享受。對打擊樂有興趣的學生,能從中找到發揮自我的空間,個性得到張揚,這是最值得高興的。還有的樂團成員通過藝術特長生的途徑進入了理想的高校,比如上海音樂學院,進行專業深造——打擊樂也為學生創造了很大的機會。”
像這樣的藝術社團,向明還有許多,音樂類、美術類……有的還是學生自發組建,由學生擔任社長,不需要老師指導可以,從社會上聘請其他老師來指導也可以,正是向明多年深耕的人文土壤和園丁修護,使得園林百花齊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