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們經常會從一些影視作品中看到鴕鳥遇到危險時會把頭埋進沙堆裡,但實際上,很多人現實中并沒有見過鴕鳥,更别說了解它遇險時的行為了。那麼,你覺得遇到危險時鴕鳥真的會把頭埋進沙堆嗎?到底遇險時鴕鳥是不是真會把頭埋進沙堆?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遇到危險時鴕鳥真的會把頭埋進沙堆嗎
不會啦。鴕鳥遇到危險時不會把頭埋進沙堆裡。鴕鳥受驚時會以極快的速度逃跑,如果逃不掉頭會平貼在地面,身體蜷曲一團,用羽毛将自身僞裝成石頭或灌木叢,從而不被敵人發現。鴕鳥頭貼近地面可更快聽到遠處的聲音。
鳥類自從侏羅紀開始出現以來,到白垩紀已經作了廣大的輻射适應,演化出各式各樣的水鳥及陸鳥,以适應各種不同的環境。進入新生代以後,由于陸上的恐龍絕滅,哺乳類尚未發展成大型動物以前,其生态地位多由鳥類所取代,例如北美洲始新世的營穴鳥,為巨大而不能飛的食肉性鳥類,填補了食肉獸的真空狀态;恐鳥是南美洲中新世的大型食肉鳥,不會飛行,也填補了當時南美洲缺乏食肉獸的空缺。
其實鴕鳥的祖先也是一種會飛的鳥類,那麼它是怎麼變成今天的模樣的呢?這與它的生活環境有着非常密切的關系。鴕鳥是一種原始的殘存鳥類,它代表着在開闊草原和荒漠環境中動物逐漸向高大和善跑方向發展的一種進化方向。與此同時,飛行能力逐漸減弱直至喪失。非洲鴕鳥的奔跑能力是十分驚人的。它的足趾因适于奔跑而趨向減少,是世界上唯一隻有兩個腳趾的鳥類,而且外腳趾較小,内腳趾特别發達。它跳躍可騰空2.5m,一步可跨越8m,沖刺速度在每小時70km以上。同時粗壯的雙腿還是非洲鴕鳥的主要防衛武器,甚至可以緻獅、豹于死地。
此外,還有幾種不會飛的鳥類常被歸為走禽類,在各島嶼或特殊地區,填補了缺乏哺乳類的空位,有名的例子包括在新西蘭的恐鳥、澳洲的奔鳥和馬達加斯加島的象鳥,它們不幸都在人類出現後絕滅。不過還有一些較幸運的走禽,如非洲的鴕鳥、澳洲的鸸鹋和食火雞、新西蘭的幾維鳥,以及南美洲的鶆,迄今仍幸存。
這些走禽的最大共同特征是胸骨扁平,不具龍骨突起;然而,在此飛行能力逐漸消失的演化過程中,飛行用的強健胸肌以及其附著的部位變得不再需要。不過,這些走禽是否都有相近的血緣關系,仍有待足夠的化石證據來探求。
附帶一提的是,渡渡鳥也是不會飛的陸鳥,但它不是走禽的近親,而是鸠鴿類的一員,因此它沒有像走禽類那種善跑的特性。
生活習性:
鴕鳥
鴕鳥是群居,日行性走禽類,适應于沙漠荒原中生活,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m,時速可達70km/h,能跳躍達3.5m。為了采集那些在沙漠中稀少而分散的食物,鴕鳥是相當有效率的采食者,這都要歸功于它們開闊的步閥、長而靈活的頸子以及準确的啄食。鴕鳥啄食時,先将食物聚集于食道上方,形成一個食球後,再緩慢地經過頸部食道将其吞下。由于鴕鳥啄食時必須将頭部低下,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擊,故覓食時不時得擡起頭來四處張望。
鴕鳥常結成5~50隻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裡。來不及逃跑,它就幹脆将潛望鏡似的脖子平貼在地面,身體蜷曲一團,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僞裝成石頭或灌木叢,加上薄霧的掩護,就很難被敵人發現啦。另外,鴕鳥将頭和脖子貼近地面,還有兩個作用,一是可聽到遠處的聲音,有利于及早避開危險;二是可以放松頸部的肌肉,更好地消除疲勞。
雄鴕鳥在繁殖季節會劃分勢力範圍,當有其他雄性靠近時會利用翅膀将之驅離并大叫,它們的叫聲宏亮而低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