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子曰詩三百篇

子曰詩三百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08:27:33

子曰詩三百篇?“思”的本義是思考,作動詞的時候是想;考慮的意思《說文》給出的解釋是:“思,容也”;作歎詞時,用于語首,沒有實際意義;作名詞時,是思想,思緒,心情“思”字在《論語》中出現25處,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子曰詩三百篇?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子曰詩三百篇(子曰詩三百)1

子曰詩三百篇

“思”的本義是思考,作動詞的時候是想;考慮的意思。《說文》給出的解釋是:“思,容也”;作歎詞時,用于語首,沒有實際意義;作名詞時,是思想,思緒,心情。“思”字在《論語》中出現25處。

夫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是‘無邪念’(使人思想純正)。”

孔子以《詩經》教化弟子。據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如顔濁鄒之徒,頗受業者甚衆。”(孔子用《詩經》《書》《禮》《樂》做教材來教人,學生大約有三千人,而精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像顔濁鄒一般受到孔子教誨卻沒有正式入籍的學生,為數也不少。)

這一天,孔子大學召開了一場隆重的詩詞大會。因為精通《詩經》的有七十多個,場面注定精彩好看。

節目有《關雎》的歌伴舞,有三、四十人的集體誦讀《詩經》,也有南容一個人的單獨朗誦,南容把“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讀了又讀……

孔子欣賞着節目,對有些弟子隻注重《詩經》的文辭之美,默不作聲。

這時,子貢上場了。他說;一個君子,道德修養不能停滞在“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上,而應該繼續提升,用《詩經》的話說,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聽到這裡,坐在評委席上的孔子忍不住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篇》)

年輕的弟子蔔商随後上場。他說;一次,我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向老師咨詢“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句話什麼意思。老師說:“繪事後素。”(先有白底,然後畫畫。)當時,我整個人可以說是豁然開朗,原來,一個人隻有先有仁心,才能把握好“禮”啊。聽到蔔商的分享,孔子贊歎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篇》)(蔔商,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讨論《詩經》了。)

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我們先來看孔子的“詩三百”這句話。

周朝時開始有采詩制度,朝廷官員搖着木制的鈴铛來到民間采集詩歌,最早的詩就是民歌,上古時詩和歌是不分的,官員把采集來的詩歌彙集到朝廷樂官那裡,由樂官進行整理,編成曲子唱給周天子聽。如果采的詩是贊美國君聖明、深入民心等,說明政治是得民心的;否則,詩的内容是在抨擊貪官污吏的,說明政治出問題了。朝廷可以根據民間的詩歌來了解民情,這就是“采詩”可以“觀治”。

當時,采集的詩歌總共有三千多首,孔子對這些詩歌進行的整理、編删,原稱“詩”或“詩三百”,共305篇,還有6篇笙詩,隻有标題,沒有内容。“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延用至今。

孔子時代,可供學生讀的書還不是很多,《詩經》經過孔子整理加工後,被用作教材,于是乎就有了一個新的名詞:“詩教”。

《論語•季氏篇》記載,孔子教育自己的兒子孔鯉時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經》,就不能言談應對。)

《禮記•經解》記載,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大意是,孔子說;進入一個地方,那裡的教化情況可以了解,百姓為人處世,态度溫和敦厚,這是得益于《詩經》的教化。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都比較重視詩教的。

中國人愛讀詩,更愛寫詩,因為這可以抒發抒發自己的情緒啊。如兵荒馬亂的時代,啥重要啊?唐朝詩人杜甫給出的答案非常美:“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封家書,告知告知家裡的情況,多珍貴呢?抵上一萬兩黃金,這真是太美妙了。北宋詩人蘇東坡“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境界,也挺誘人的。蘇東坡是不是受到了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論語·公冶長篇》)這句話的影響,我也不得而知。

“詩教”,簡而言之,就是用詩歌化育心靈!讓人逐漸進入有情有義的正确發展階段上來。

《詩經》三百篇,孔子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他說:“一言以蔽之。”

“一言”就是一句話的意思。“蔽”,這裡是概括的意思。概括是思維過程的一種,人腦在比較的基礎上,歸結事物的共同特點,這就是抽象的“共相”。

“一言以蔽之”和現在所說的“總而言之”意義差不多。

有人認為;孔子都說了“一言以蔽之”,為什麼後面還用一個“曰”字,這裡需要解釋一下的。如果不用“曰”,人們會認為下面的話是孔子的原話呢,加上一個“曰”字,大家自然會知道,這是孔子在引用《詩經》裡面的話。

最妙的就是孔子引用《詩經》的原話“思無邪”,來概括《詩經》。

“思無邪”這句話出自《詩經•魯頌•駉》。“……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

“祛祛”是強健的樣子;“徂”的本義是行軍或類似行軍那樣的行走。《爾雅》給出的解釋是:“徂,往也。”

這首詩的大意是,群馬高大又健壯,放牧廣闊原野上。說起那些雄健馬,紅色為骃灰白騢,黃背為驔白眼魚,駕着車兒氣勢昂。沿着大道不偏斜,馬兒如飛跑遠方。

詩句中有“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思無邪”的句子。

“無邪”意思是沒有邪惡的想法和行為。

“思無邪”的基本意思是馬沿着大道飛奔向前方。“思”在《詩經•魯頌•駉》中用作發語詞,并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孔子引用“思無邪”這句話,“思”就非常有意思了。

“無邪”就是“正”。什麼是“正”呢?我們看,孔子在這裡并沒有說明。其實,我們知道孔子在顔淵問仁的時候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顔淵篇》),隻要是不符合“禮”的,都是不“正”的。

“思”在《論語》這句話中解釋成發語詞,這是一說;其實“思”解釋成《詩經》的思想,也是可以的。孔子的意思是:《詩經》的思想傾向是無邪念,使人思想純正,符合社會道德和禮儀規範。這麼說的話,我忽然明白了孔子為什麼要“删詩經”了,思想純正的留下,而思想不純的,容易引導人走歪路的詩篇,統統删掉!因為《詩經》具有教化功能,可以說是國家統治者了解地方情況的“晴雨表”,如果是“風雅頌”等好的東西流行,還可以;如果不好的,那就會帶來整個社會風氣的變化。社會的問題追根溯源,最後都是思想的問題,如果能善加引導,則“民德歸厚矣”,社會會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來;如果放任自流,那就會出現傷風敗俗等不好的行徑,給社會發展埋下隐患。

其實,這也反映出孔子對一個詩人合格不合格的要求。如果你想一名詩人,那麼創作詩歌的内容要符合“無邪”的标準,也就是“正”,争取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符合了中庸之道,這樣的話,你的詩歌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如“南去北來人自老,桃花依舊笑春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歌訴說着人生悲喜,描摹四時變幻,呈現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滋養了中華民族幾千年。

中國人有一句口頭禅,叫做“邪不壓正”。千百年來,正和邪形如水火,勢不兩立。但凡明理走正道,必定名揚千古;但凡走邪道,必然遺臭萬年。人生的意義在于明正理走正道,可以說,能否鮮明處理正和邪的關系,既有能力問題,更有覺悟問題。

《尚書•舜典》中記載的舜話,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是表達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來的語言,五聲是根據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諧五聲的。)而孔子這裡說,《詩經》是“無邪”,具有勸善止惡,使人歸正的作用。兩者結合起來,表達思想情感“正”的詩歌,才可以流芳千古的。

“德”是順道而為,是符合“正”的思想和行為。一個國家要想走上正軌,統治者必須為政“以德”。那麼,“德”如何培養呢?需要通過“詩教”來培養,因為《詩經》是“思無邪”,它傳遞的是人間真善美。統治者讀了《詩經》,做到了“思無邪”,這樣才能推己及人,引導天下人都趨向“正”,這是實現社會穩定的不二法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