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真實感悟?時間過得真快啊一轉眼,就到了端午節,到了煮雞蛋、縫香包、挂艾草的節日,也到了割麥子、打麥場、搶收搶種的大忙時節,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端午節的真實感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時間過得真快啊!一轉眼,就到了端午節,到了煮雞蛋、縫香包、挂艾草的節日,也到了割麥子、打麥場、搶收搶種的大忙時節。
“端午到,鹌鹑叫,小孩兒燎麥心歡笑;端午到,打麥場,老爺爺曬得老農笑;端午到,縫香包,藏在身上蚊不咬;端午到,煮雞蛋,艾葉挂門人人俏。”(“老爺爺”是我老家這邊的方言,就是指太陽。)每每到了端午,耳邊就會響起,這首傳唱不知多久,也不知道誰創作的兒歌。我們這邊先前過端午節,是從來不吃粽子的,小時候也不知道粽子為何物。想來那時候,大米、蜜棗、粽葉大多産自南方,為稀罕物,老家這邊地處北方,那時交通不便,粽子自然也就無從見過了。但是,在老家這邊過端午節也是有講究的。如,端午節這天早上,家家戶戶要用艾葉煮上一大鍋雞蛋,早飯的大菜就是這艾葉煮的雞蛋,每人再來上一大碗玉米面的糊糊,就着蔥花、香菜調的鹹菜條,那也是相當令人讒蟲都會爬出來的美餐。如果煮雞蛋能剩下那麼五六七八個,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中午把雞蛋搗碎,再搗碎一頭蒜,用醬油、香油、鹽調制成料汁,一股腦倒進碎雞蛋内。當時家裡比較富裕的,還會再炒點肉絲或肉沫,與蒜泥料汁一塊拌碎雞蛋,那當然更是美滋滋的。清水煮一鍋挂面,或者手擀面,每人盛一大碗,淋上已經拌好的碎雞蛋,那會吃得人人滿頭大汗,酣暢淋漓,肚飽溜圓。小時候,每到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我和父母會趕到鄰村的大姑家過端午節。因為這天也是大姑的生日,三個表哥、四個表姐,滿滿一院子人。四個姐夫都是響當當的大廚,都有煎炒烹炸的好手藝,表哥、表嫂、表姐一起打下手,擇菜、洗菜、切剁、燒火,全家齊動手,不大會兒的工夫,十多個菜就出鍋上桌了。在院外瘋玩的我們這幫小孩,聞着菜香,呼啦就跑回大姑家了。三桌席同時開席,男爺們陪着大姑父喝酒叙舊,女人們陪着大姑聊聊家常,我們小孩就是一陣可勁的叨菜猛吃,看着我們哪個菜吃沒了,大姑就會把她們那桌的同樣一道菜,端給我們。看着我們,你争我搶一掃而光,會笑着說,别搶,我再給你們端去。大姑父那桌的那道菜,也就成了我們再次争搶的菜肴了。今又端午,可是大姑和大姑父都走了,往日喧鬧的小院,再也不會有熟悉的聲音、再也不會有熟悉的菜香。我也不會再吃到大姑專門給我炸的豆腐皮卷肉,再也收不到大姑給我縫制的元寶香包。
端午來臨前幾天,家家戶戶的大姑娘、小媳婦、老婆婆,都會拿出針線,找出早前攢下的花布邊邊角角、條條塊塊,随形合着大小,縫制個心形、桃形、元寶形等等,多種多樣形狀的香包,裡邊塞進剛剛摘來的艾葉,塞得滿滿當當、鼓鼓囊囊的,然後縫住邊口,不能讓艾葉跑出來,再用一個紅線穿起來,方便挂在脖子上,或者拴在褲袋上,或者拴在上衣口袋内。有縫制特别别緻的,花布顔色鮮亮、形狀别出心裁、大小合适的,愛美的大姑娘、小媳婦還會縫在自己心愛的上衣上,權當了類似胸針這類的裝飾物,也是相當的别有韻緻。當然,不同形狀,送給什麼人佩戴,怎麼佩戴,也是有講頭的。如心形的香包,是娘縫給自己的孩子和家裡的掌櫃佩戴的,孩子佩戴的香包是用一根長一點紅線穿起來,挂在脖子上,心尖尖向下,代表着娘親對孩兒的一片愛心永記心頭;家裡的掌櫃佩戴香包,要用一小塊紅布,或者一根粗紅線,将心形香包,牢牢拴在褲腰帶上,那時候沒有皮帶,人人都紮一條深色長布條或搓成的布繩,代表着兩口子的情誼永相随。當然還有心有所屬的小姑娘,會縫制一個鴛鴦或者心連心形狀的香包,送給如意情郎,寄托着濃濃的愛情蜜意和對未來的那口子的心意表白;上了年紀的奶奶、姥娘,會給自己的孫子孫女縫制一些桃形、元寶形的香包,在端午節這天早上,用紅線穿起來,挂在孫輩小孩的脖子上,祝願兒孫們未來去兇避災、多财多福。當然,心靈手巧的姑姑嬸嬸,會縫制很多形形狀狀、色彩鮮亮的香包,如老虎形狀的、百花狀等,拿到集市上售賣,都有着十分美好的寓意。家裡沒有時間縫制的,就會去集市買别人縫制的,送給家裡老人小孩佩戴,一來用艾草香包防避蚊蟲叮咬,二來以此為家人寄托一份美好祝願。從很小記事起,就記得大姑每年都會給我提早縫制各種大小的元寶香包,等我端午去她家時,就念叨着:“老奶奶神,保佑我侄無病又無災;老奶奶靈,保佑我孩長得高又壯;老奶奶好,保佑我家後生招财又進寶;挂上香包,老奶奶就來到”(老奶奶就是泰山碧霞元君,泰山周邊老百姓家裡都有供奉泰山老奶奶的習俗,老奶奶是泰山周邊老百姓的保護神)。由于我自小體弱多病,奶奶過世早,母親粗手笨腳的,隻知道下地幹活,從來不會做縫香包之類的針線活,大姑自然而然地就接過這些。尤其是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大姑過世那一年的端午節。大姑冥冥之中好像知道些什麼似的,那一年,大姑身體一直病恹恹的,實在是幹不了什麼針線活了,就請鄰居縫了三個香包的半成品。等到端午節那天,我和妻子、閨女,一家三口早早趕到大姑家,給她老人家拜壽,大姑顫顫巍巍用手從大門口種植艾草上,摘了許多特别肥厚的艾葉,一個葉子、一個葉子地塞進三個香包裡,想來是大姑特意留的艾草吧。順手還從家中老奶奶神像前的香爐内,捏了三捏香灰,分别放進三個香包内,然後讓我媳婦把三個香包完全縫好,每個香包都穿上了紅繩。大姑給我們一家三口,把三個香包一一挂到脖子上,又重複念叨了那三句神詞祝語。那一刻,我們夫妻二人再也難以強忍淚水,都說給老人過壽,不能哭,好日子要笑。可我們倆面對大姑,卻不争氣的淚流滿面。我家年幼的閨女,始終把玩着姑奶奶給她挂上的香包,滿生歡喜的樣。大姑那一刻露出了無比自豪的神情和發自心底的欣慰。端午過後不久,大姑安詳地離開了我們。那三個香包,被妻子像寶貝似的珍藏了起來,每年端午一大早,妻子都會把三個香包請出來,分别挂在我們仨脖子上,隻是再也聽不到大姑的念叨,再也收不到大姑新縫的端午香包了。自那年起,我們仨在端午節,也再沒有挂過其它的香包。
在泰安,過端午節,家家戶戶在院子的大門口、房屋的各個門口,都要在門兩側,分别挂一束艾草和桃樹枝。在我老家,端午節門口挂艾草和桃樹枝,也是有講究的。首先,艾草和桃樹枝的數目是固定的,三支艾草、兩支桃枝,艾草要越長越好,桃枝長短不論,但是要桃樹朝南的樹枝,其他朝向不能折。至于為什麼,我曾經問過家裡的老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隻是說,這是老輩傳下來的,我們照做就是了。我想,大概是老奶奶的老家—徂徕山,在泰山之南,所以要折桃樹南向的樹枝,代表着“每逢端午倍思親,遠行千裡不忘根”吧。這三支艾草、兩支桃枝要紮成一捆,在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太陽下山時刻,在各個門口上沿分别挂兩捆,寓意趨吉避兇、家和萬事興。這兩捆艾草和桃枝,要到秋後天氣轉涼之時,才能取下來。取下之後,也不能丢棄,要放在床闆之上、床褥子之下,而且是放在枕頭那個位置。如此年複一年的更換。想來這樣做,也是有科學道理的。艾葉預防瘟疫、驅蚊蟲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且現代醫學的藥理研究表明,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它對好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對呼吸系統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桃枝也是自古就有辟邪和解毒殺蟲的作用。如此說來,把艾草和桃枝挂在門口、鋪在床上,是大有益處的。
端午節就要到了,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和過節方式。我知道的是,南方要包粽子、賽龍舟、佩香囊;在泰安,我們這裡是煮雞蛋、挂艾草、縫香包。正所謂,“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鬓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在這個注定不同以往年份的端午節裡,讓我們共同祈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萬家祥和,共同祝願端午吉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