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20社,作者 | 賈陽
翻開最近公司财報和新聞報道,一個趨勢越來越明顯,互聯網公司正在最大限度地追求“複用”——複用平台、物流、網點等,這些在上一輪互聯網浪潮中鋪起來的基礎設施。
新的擴張機會肉眼可見地減少了,這種對資源的重新統籌,成了“降本增效”最直接的依托。
比如,貝殼在整個房地産市場陷入低迷時,提出了基于已有系統的新增長點——家裝标準化。貝殼在全國的新房/存量房市場占比都達到第一,去年Q4向聖都家裝發起收購邀約。這一龐大的流量基礎和标準化透明化的服務能力,能夠以最低成本去賦能,實現家裝的規模化标準化。
比如,京東越來越強調對自己物流能力的複用。京東物流向外開放的戰略,終于嘗到了盈利的甜頭,Q4利潤率終于轉正,一舉達到了2.4%。京東如今又要增持達達,把這個即時配送公司更充分劃入體内,而達達不僅在大促期間直接承接京東的訂單,還在京東本地零售“小時達”的戰略中被賦予了更重要的位置。
再比如,拼多多在多多買菜業務的拓展(尤其是開城BD)早已經告一段落,多多買菜很好地利用了拼多多在下沉市場的流量效應。而到了今年,買菜業務也需要反哺主站了。據媒體報道,春節開始多多買菜大力推廣快遞驿站業務。
時代母題賦予美團的使命也變了。
在2020年以前,美團的主線邏輯非常清晰,那就是外賣 到店酒旅業務的規模效應自我實現,随着補貼降低,利潤會開始越滾越厚。這個節點發生在2019年Q2,美團不可阻擋地扭虧為盈。
而金閃閃現金牛的形象隻維持了一年左右。
美團馬上迎來了兩大挑戰:耗費重金殺入社區團購新戰場,令美團重新陷入虧損,而巨虧打下的疆域要如何盈利?監管給出巨額罰單後,更是重新調整了美團原有商業模型的參數,利潤的雪球要如何再滾起來?
就美團最近的一系列動作來看,多少也帶着“複用”的意思。
先來看社區團購。熱衷無限戰争的美團2020年又開辟了這個非常燒錢的新業務,新業務及其他的經營虧損在2020-2021年分别達到109億元、383.9億元。燒錢換增長的打法,幫助美團優選迅速打開了局面,如今穩定跻身社區團購Top 2陣營。
王興曾在2020年度财報會議上說,美團優選是十年才有一次的重要機會。美團在财報會議中非常昂揚地展望了虧損拉新的必要性,“未來幾年,美團優選業務有望觸達3-4億新增用戶。”
這對一直難以下沉的美團來說,價值巨大。如果預期落地,美團将成為比肩淘寶、微信的10億量級國民級應用。
2021年一、二季度,美團分别新增年度交易用戶5870萬和5910萬,成為中國單季度用戶增量最大的互聯網平台,遠超過拼多多、阿裡和京東同期。
而到了2021年下半年,兩季累計新增在5700萬左右,拉新效果明顯下降。要知道,下半年新業務及其他虧損仍有211億元,不比上半年少。
另有一點值得注意,花了巨大成本獲取的新用戶,目前還未被有效導流成為美團現金流業務的用戶。2021年度用戶同比增長35.2%(1.8億左右),但餐飲外賣用戶同比增長僅為13%。
一則雖然在産品形态上,美團把外賣、酒旅、到店、出行等幾乎所有業務都彙集在一個超級App入口,買菜做飯和點外賣存在互斥;二則從業務屬性來說,美團付出巨大成本搭建的商戶-外賣基建,和貨-倉-配-社區自提基建,在空間上的協同性是有障礙的,尤其是當美團優選已經下沉到了鎮和村。
據20社從相關人士處了解,美團買菜在下鄉進村時的堅決程度、投入力度要大于多多買菜。美團此前“高頻打低頻”式的協同,在這裡往往難以成立。
據券商數據,美團優選的虧損率遠高于市占率、單量相近的多多買菜。對多多買菜來說,部分電商的農産品資源、平台在下沉市場已有的用戶基礎帶來的交叉協同,讓它減少了很多成本;多多買菜在上遊供應鍊的投入,電商也能受益。而對美團來說,在實體商品供應鍊、物流基礎設施、用戶方面,基本需要從頭做起,是更重的活兒。這是美團優選的成本劣勢。
過去一年新業務503億的營收,是用886.8億元的成本及費用砸出來的。如果仍按照此前王興“新業務一半虧損來自美團優選”的口徑來測算,美團優選2021全年虧損大概在192億元規模。
美團優選的業務顯然到了關鍵節點。據《晚點 LatePost》報道,幾大社區團購玩家2021年都未能達成單量和GMV目标。
去年10月開始,美團優選組織層面發生調整。帶領攻堅優選業務的副總裁陳亮逐漸後退,從向郭萬懷彙報,到将優選業務移交給郭萬懷,再到今年1月宣布将逐步脫離業務線。組織調整背後是策略的變動。優選内部一位人士表示,美團當時就調低了對單量和GMV的預期,不再以增長為考核目标,而同行更是提前半年轉變了全力擴張的步伐,開始計算ROI。
美團管理層在此次财報會上稱,未來在新業務上會着手提升經營效率及單位經濟效益。Q4财報中,新業務部門的經營虧損率環比小幅收窄至69.5%。社區團購本身增量放緩,進入精耕細作階段。
中信建投在去年6月曾給美團社區團購業務進行了一次估值——社區團購客單價有望3年内做到20元以上,每單利潤率假設3%,覆蓋3.5億以上用戶,生鮮下單頻率一周一次,生鮮占總訂單40%,那麼社區團購一年共計455億筆,利潤約273億。假設美團市占率35%-40%,那麼年利潤100億左右,保守給予30PE,合計約3000億人民币估值。
更長期來看,隻要活下來,社區團購模式的盈利是完全可以實現的。興盛優選已經證明過了。但問題是,這種投入何時能收獲利潤,以及如何獲得利潤。
2021年10月,美團将“Food Platform”戰略升級成了“零售 科技”,并成立了零售小組。王興喊了一年多的陽謀已經鋪墊完成——從服務電商,到實體電商。隻不過,王興照舊沒有給出盈虧平衡的具體時間。
但這些虧損并不是燒完就沒了,它帶來的不僅是實實在在的新增用戶,更是商品豐富度、商品管理能力、倉儲履約等的戰略積累。之前社區團購的積累開始派上别的用場。
電商開始扮演潤滑、打通社區團購和外賣基建的一條線索。
美團的電商業務開始頻頻有新動作。在本月初,美團電商内增加了品牌自營專營店,據Tech星球,其運營模式類似于“京東自營”,商品由美團電商發貨;還增加了“全球購”的海淘商品。在去年集團零售戰略升級後,團好貨升級為“美團好貨”,随後又升級為“美團電商”,确立了獨立電商平台的路線。
美團優選、美團買菜在商品采購、倉儲管理等的經驗,在供給端的能力,自營電商多少能夠從中借鑒一二。而反過來,以後在電商上積累的資源和數據,同樣能夠反過來再支持社區團購業務。
在到家的原本領域,美團Q3提出了“萬物到家”的概念,啟動了面向品牌商的“十億品牌成長計劃”和面向連鎖商超的“百城萬店行動”,與京東在即時零售領域短兵相接。财報也特别列出這一數據,美團閃購2021年12月的單日訂單量峰值超過630萬,年活買家數達到2.3億,藥品、鮮花、超市及便利店等品類保持高增長。
在管理層看來,即時零售是一個超過1萬億的市場。
即時零售和外賣有非常強的協同關系,能夠共用配送網絡。這一策略在相當程度上化解了騎手配送成本提高的問題。要改善利潤,除了降補貼,另一個邏輯就是把騎手閑時運力充分運用起來。也就是說,複用已有的騎手系統的能力。
騎手成本占外賣總營收比例達到71%,每月固定的社保福利支出将不可避免,午晚間的配送高峰之外,增加配送頻次,則能夠讓騎手單量-收入更高的同時,攤低人力成本。當然,作為生活服務平台和零售平台,美團的總訂單量和GMV也因此增加,平台的價值因此增加。
2021年,美團不僅用戶數大增1.8億,每位交易用戶年交易筆數也大增27.2%,新增商戶200萬。
而有了豐富的供給,更多的用戶,平台在供需兩端就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長期來看,隻要美團優選持續提升運營水平,将新用戶長久地留在平台上,那麼這些用戶就會提供更多的價值,也越來越多轉化成到店酒旅業務、外賣業務的用戶。
而短期來看,在需求端,新業務的用戶還未充分轉化為老業務的用戶,單用戶提供的價值依舊有限;但供給端的資源和能力儲備,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交叉協同機會,來降本增效。
一種資源和能力,盡可能地複用;一份投入,盡可能地收取多方面的回報。從追求更多匹馬把車拉得更快一些,變成追求車上能裝更多的貨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