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汝州風穴寺望州亭傳說

汝州風穴寺望州亭傳說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26 00:10:28

  汝州兩山夾一川,汝河流中間。汝州城東南二十多裡,有三座高凸的山峰,呈三足鼎立之狀。北峰最高,人稱中鋒,其北面延伸汝川之中,非常明顯。而最招人眼的是矗立在中鋒之巅那一座古老的磚塔。凡是晴朗天氣,當你走出汝州東門,三山中鋒的古塔就會進入你的視野。越向東行,古塔就顯得越高大;越往北走,回首所見的山形塔影越清晰。你會發現,以三山中鋒之巅為中心,左右兩邊山脊逶迤,恰似二龍朝拱戲珠,而古塔正好坐落在龍珠之上。汝河以北的人們把三山中鋒稱為“塔橛山”,認為“塔橛”是古代汝海南岸的“拴船橛”,賦予它諸多神秘的色彩。實質上,汝州人一直把三山古塔看做是汝州東南的地标性建築。

  

  據清《直隸汝州全志》和《河南府志》記載,三山古塔建于清嘉慶二十三年,當時名為“培風塔”,由虎頭街馬姓家族所建。“培風塔”實為文峰塔。古代笃信風水走勢,重視文脈運勢。相傳,虎頭街馬家四世祖馬卓群的孫輩屢考進士不第,馬卓群請來南方術士解惑,術士道:“文士累考,功名不中,究其緣由,因靈秀之氣不足,文脈不顯。可在村南三山中峰處建塔加以彌補。”馬卓群遂偕其弟馬冠群在三山中峰創修一塔。建塔之意在于培植文風,激勵後輩,奮發努力,人才脫穎而出,故取塔名為“培風”。建造此塔可能有另一層原因,冠群任縣府訓導,而汝州明清幾百年間連一個狀元也沒有考出,所以馬卓群極力推崇建造文峰塔以重塑文風。

  與一般磚塔南向開門不同,培風塔塔門朝向北面。這可能與建塔者,即虎頭街馬姓,居于培風塔北方有關。培風塔為一座七級六面磚塔,通高20餘米,築于青石鋪就的六邊形塔基之上。每層磚砌檐口,結構簡單。塔身一至六層朝北各建有一個券門,第七層六面各砌有一個圓窗。塔頂六脊封檐,中置塔刹。整座塔看上去造型别緻,嚴謹無華,樸實大方。

  

  培風塔建成不久,遭遇雷擊,整體坍塌。後來馬卓群的孫子監生馬冬鳴又依原樣進行重修,也就是現在人們看到的這座培風塔。1949年培風塔又一次遭遇雷擊,塔刹被擊掉,一二層券門損毀,連成一個大豁口。由此豁口可窺視塔内全部結構。

  如今,這座汝州的地标性建築已到垂暮之年,除了自然損毀之外,更有人為破壞。寶塔已是岌岌可危,人們擔心某一天它會轟然倒塌,給汝州人留下深深的遺憾。2018年是培風塔落成200周年,懇請上級有關部門搶救這座古迹,使汝州這座地标長存。

  (注:圖片來自網絡)

  附: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載虎頭馬氏職官

  1、馬雲翼,字漢飛,監生,乾隆二十七年十月舉,縣丞職,住虎搖頭街。豐于财,設立家塾,延清名師,凡來學者,假以資斧,毫不吝惜,所成就者甚多,如廪生魏越、唐儒華,其尤著者也。

  2、馬卓群,字子超,号古槐,住虎搖頭街,布經曆職。卓群一生,笃孝友,好施與。嘉慶十六年,移建學宮,軀襄其事。十七年,出資修建村南石橋,名日“濟民橋”,方便行人。災荒十八年,饑,州牧熊設廠療荒,卓群傾資助赈,并于虎搖頭每日給餓者面一碗,賴以存活者數百人,牧熊制文以彰其善。卓群晚年在三山附近的要道處,修茶亭一座,每逢酷暑,舍茶三月,至到去世,終年八十有五。

  3、馬樂群,以子金瀛禮部司務,诰封徵侍郎。

  4、馬冠群,字魁多,住虎搖頭街。廪貢,署宜陽、撫溝訓導。于嘉慶二十三年,督工創修培風塔一座,在三山中峰,後被雷火損壞,其孫監生冬鳴獨力重修之。

  5、馬繼常,州同職,住虎搖頭街。

  6、馬金瀛,字砥洲,住虎搖頭街。少習舉業不售,援例捐禮部司務。行走三年,奏留本部兼精膳,司事補缺。後奉諱旋裡,即優遊林下,不樂仕進。為人疏财仗義,凡州有義舉,無不踴躍争先。如補築城垣、續修文廟,創建節孝坊、劉猛将軍廟等工,皆捐重資以倡首,而又身肩其任者也。現修州乘、刻汝帖,賴其力猶多焉。年七十餘,精神矍铄。前州牧楊贈以匾式曰“修德永年”,并叙其生平義舉,以示獎勵雲。

  7、馬金三,字荊品,号樸齊。皇清太學生例贈修職郎、奮武校尉。

  8、馬文鳴,皇清例贈登仕佐郎。

  9、馬道鳴,皇清太學生。

  10、馬冬鳴,皇清太學生。

  作者 :馬宗偉 馬紅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