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鳥蹁跹,樹木茂盛,潺潺流水如碧色飄帶蜿蜒,這樣的美景在我們身邊越來越常見,濕地也正成為城市居民越來越親密的“鄰居”。
17日從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無錫市濕地保護規劃》(2021-2035年)已形成初稿,并完成第一輪意見征集。這是該市首部濕地保護規劃,以精細化的“頂層設計”撐起“城市之腎”保護傘,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畫卷。
家底:全市濕地保有量10.75萬公頃
依傍伯渎河的梁鴻國家濕地公園,盡管這些天乍暖還寒,但水清岸綠的環境吸引了大量鳥兒駐足,潔白無瑕的水鳥時而低空盤旋,時而停留覓食、悠然暢遊。憑欄遠眺,城市裡一派繁忙,與濕地的鳥語莺啼、滿目蒼翠對比鮮明。
濕地與森林、海洋一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态系統,具有淨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無錫北有長江,西有滆湖,南有太湖,中有京杭大運河,河渠交錯,湖蕩衆多,這是大自然給予無錫的恩賜,也為這座城市構建了豐富多樣的濕地景觀形态。
來自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市濕地保有量10.75萬公頃,濕地總面積占轄區面積比重為22.5%。從濕地類型來看,無錫的濕地以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為主。目前全市已建成蠡湖、長廣溪、梁鴻3個國家濕地公園、6個省級濕地公園、29個濕地保護小區,濕地保護修複覆蓋全市域,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7.5%。
濕地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步顯現,如自然濕地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态服務功能下降、水質改善能力不足、景觀效果欠佳等。以無錫境内兩大湖泊為例,太湖的湖泊濕地面積約59772公頃,滆湖的湖泊濕地面積為3427公頃,在增強碳彙、含蓄水源、改善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由于曆史原因,兩大湖泊濕地有不同程度的退化,需要持續、穩定的保護措施跟上。加強濕地保護亟需“頂層設計”,一部立足全市域的濕地保護規劃應運而生。
布局:四大片區構建美麗濕地“大格局”
翻開無錫市濕地總體規劃圖,四大濕地保護功能區構成無錫濕地“大格局”,分别是宜興生态引領濕地區、太湖濕地區、長江沿江濕地區和城市河湖濕地區。
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人士介紹,宜興水域面積大,水體種類多,有河溪型水體、湖泊池塘型水體、水庫水體,已成為蘇南地區重要的生物栖息地。宜興生态引領濕地區範圍重點包括宜興滆湖濕地生态保護區、農業生産及重要漁業生态服務功能區、雲湖風景區以及其他衆多大小濕地。
太湖濕地區位于市區中南部,區域規劃範圍包括濱湖區、宜興市沿太湖周邊區域,其中包括蠡湖國家濕地公園、長廣溪國家濕地公園、十八灣濕地保護小區、馬山耿灣濕地保護小區等。
長江沿江河流濕地主要位于長江江陰段,西起老桃花港,東至長山陸家莊,全長34.8千米,水域面積56.7平方千米,是具有國際意義的珍稀水禽、魚類的栖息地。
位于市區中部的城市河湖濕地區域囊括了市區及錫東片區湖蕩重要大小濕地,重點包括京杭大運河、錫澄運河、梁鴻國家濕地公園,以及錫東新城和宛山蕩及安盛等區域的多個河流濕地生态景觀在内,如九裡河、梁溪河、宛山蕩和盛塘河等。由于該區主要濕地類型為河流、湖泊濕地,所以濕地主要功能是保護和增強生态系統的物種多樣性,淨化湖泊河流水質,改善小氣候,同時提供巨大的旅遊潛在價值。
重點:小微濕地、野生動物栖息地要“保修”
從無錫濕地地圖上可以看到,全市已初步形成了環太湖濕地生态修複與保護新格局。在這些濕地中,一類集中在太湖湖濱兩側,比如太湖亮河灣、貢湖大溪港河口和十八灣湖濱濕地等;另一類是入湖河流兩側的濕地,如長廣溪、宜興大浦港濕地,起着攔截入湖污染物、淨化入湖水質的作用;還有一類是市民最為熟悉的濕地公園,如長廣溪、梁鴻、蠡湖等濕地公園,成了鍛煉身體、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如何保護這些“城市之腎”?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人士“劃了重點”。“濕地保護形式主要有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水源地保護區及種質資源保護區等5種形式”,該人士介紹,去年施行的《無錫市濕地保護條例》首次對“小微濕地”作出界定,明确将面積小于8公頃的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庫塘濕地,以及寬度10米以下、長度5000米以下的河流濕地定義為“小微濕地”,并納入該市濕地保護體系。在這部濕地保護規劃中,“小微濕地”也是重頭:近期将在現有“濕地版圖”上修複建設18個小微濕地樣闆點,覆蓋全市各個區;中遠期修複建設百餘個小微濕地,為市民提供更多“推窗見綠”的可能。
恢複建設野生動物栖息地也是本次規劃的一大亮點。坐擁河湖交錯、水網縱橫生态優勢,無錫濕地吸引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據統計,濕地内擁有浮遊生物79種,兩栖動物59種,各種魚類106種。近20年來,林業部門先後開展濕地鳥類資源調查、植物資源調查、珍稀水禽資源調查等,初步摸清了該市濕地資源現狀,建立了濕地資源數據庫和管理信息平台。根據濕地保護布局,下一步将重點實施魚類栖息地和其他野生動物栖息地恢複,擴大無錫濕地“朋友圈”。
目标:到2035年自然濕地保護率近七成
濕地格局成型,該如何建設?規劃列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到2025年,全市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框架基本完善,濕地保護修複分類、分級實施,通過升級部分省級濕地公園、創建濕地保護小區等,實現自然濕地保護率穩步提升。到2035年,全市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得到全面完善,濕地監測、科普宣教體系全面建成,濕地生态系統進入良性循環,新增建設濕地保護小區13處,并新建或修複百餘個小微濕地,自然濕地保護率達68%。
濕地不僅自身功能強大,還是一個“天然課堂”。“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是自然保護事業重要的一環,而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分布有許多種珍稀動植物,濕地生境、景觀和功能獨特,是向廣大民衆、學生和遊客宣講生物多樣性和濕地有關知識的重要場所。”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人士透露,根據規劃,2021-2025年對升級或新增建設的11處市級重要濕地擴展濕地宣傳形式,建設濕地宣傳教育點,同時規劃新增濕地宣傳教育科普館。遠期還将對新增建設的16處市級重要濕地新建宣教點,建設宜興滆湖濕地宣傳教育科普館,将其作為重點宣傳教育培訓基地,打造“濕地 自然教育”新模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