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小豆和綠小豆在古代的五谷劃分裡,屬于同一個類别,也就是“菽”。我們中醫所說的五谷就是指“稻、黍、稷、麥、菽”,其中“菽”就是各種豆類的總稱。紅小豆和綠小豆最重要的共同點,在于它們的實際功效。
其一,紅小豆和綠小豆都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在五味之中,這兩樣都屬于甘淡之品,味甘入于脾經、胃經。中醫講“淡滲利濕”,兩者都可以治療水腫、尿少等病症。其中綠小豆性寒,有清熱作用,兩者合用更适用于濕熱性質的水腫。
紅小豆性善下行,能通利水道,在《食療本草》中就有使用紅小豆來治療“大腹水腫”的記載。因此,現代醫學也将其應用在治療腎性水腫、肝硬化腹水和營養不良性水腫,都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在用法上,紅小豆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
内服時,可以單用紅小豆煎服,也可以配伍其他利水藥,共同發揮作用;外用時,可以用于治療下肢水腫,用紅小豆煎湯後,放至溫和不燙的程度,直接浸泡膝蓋以下部位。
其二,紅小豆和綠小豆都有治療瘡癰腫毒的作用。兩者都味甘,甘淡能利水滲濕。其中綠小豆性寒,更善于解毒清熱;而紅小豆色赤入心,更善于排毒消腫。瘡癰腫毒多數都屬于濕毒、熱毒,如果将這兩種豆類合用,則濕熱雙清,一舉兩得。
這裡所說的瘡癰腫毒,包括中醫講的各種濕毒、熱毒導緻的皮膚疾患,比如風疹、水痘、疔瘡、丹毒、癰疽、腫毒、發背等。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則涵蓋了細菌性、病毒性、真菌性等各種類型的皮膚外科疾病。其中包括由細菌感染所引起的皮膚病,如膿疱瘡、毛囊炎、蜂窩織炎、疖、癰、丹毒等;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如單純性疱疹、帶狀疱疹、水痘、風疹等;還有其他因素導緻的各種皮膚病,如濕疹、藥物性皮炎、天疱瘡、褥瘡等。
其中,紅小豆尤其擅長消腫排膿,對于痄腮、乳癰、爛瘡、丹毒等。在癰腫還沒有破潰的時候,可以用紅小豆研成粉末,用水或醋調敷于患處,外用保鮮膜覆蓋保濕,幹了以後再更換新的。還可以用紅小豆煎湯,在腫毒瘡面所在的部位,直接外洗患處。而綠小豆兼具清熱和祛濕的功效,所以尤其适合暑熱天氣時大人小孩起痱子。
使用的方法也很簡單,隻需要用綠小豆粉、滑石粉,混合均勻後,用細孔的篩子,篩出最細的粉末,做成自制的痱子粉。每逢洗澡之後,用粉撲将其撲在長痱子的地方即可。對于各種痘瘡、疹子、丹毒、腫痛、癰瘡,瘡面潮濕、潰爛不結痂的情況,可以用綠小豆的細粉撲在瘡面上。
綠小豆還可以用于熱毒、濕毒性質的水火燙傷、燒傷,以及刀、槍、劍、杖等各種外傷導緻的濕熱壅盛的發炎、潰爛。
作者:李乾構,國家級名老中醫、北京中醫醫院脾胃病專家、BTV《養生堂》重要嘉賓。本文出自李老代表著作《大國醫——脾要輕補,胃要嬌養》一書!
HAPPY營養與健康
壹号專家(微信ID:yihaojiankang)旗下大衆營養與健康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