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胃、十二指腸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變,内鏡下表現為食管黏膜的破損,即食管糜爛和(或)食管潰瘍,是我國高發疾病之一,今天簡述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狀及中西醫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的人群,成人發病率随年齡增長而升高。西方國家的發病率高,而亞洲地區發病率低。這種地域性差異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但近二十年全球的發病率都有上升趨勢。中老年人、肥胖、吸煙、飲酒及精神壓力大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發人群。
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狀
現實的生活當中人們生活工作壓力都比較大,而且飲食沒有規律性,這樣的情況之下很容易導緻反流性食道炎疾病的發生,所以說對于這樣的疾病人們一定要重視在生活當中做好積極的預防,假如患有的疾病要及時做好治療。
什麼是食管炎?
食管炎即食道炎,泛指食管黏膜淺層或深層組織由于受到刺激或損傷,食管黏膜發生水腫和充血而引發的炎症。化學性刺激包括胃酸、膽汁、烈酒以及強酸、強堿、藥物等;物理性刺激包括燙的食物、飲料,食管異物(魚刺等)嵌頓,長期放置鼻胃管等。由于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導緻食管局部受損,或患者本身抵抗力下降導緻結核杆菌、真菌(念珠菌)或病毒感染亦可引發食管炎。臨床最常見的是胃酸反流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
典型症狀
反流性食道炎的症狀,反流性食道炎是因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俗稱“燒心病”,因為正常情況下胃酸隻存在于胃中,當反流人食管時灼燒或刺激食管而産生“燒心感”。常常發生于飯後,因為食管括約肌帳力減弱或胃内壓力高于食管而引起。胃内容物長期反複刺激食管黏膜,尤其是食臂下段黏膜而引起炎症,該病經常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或食道裂孔疝等病并存,但也可單獨存在。根據症狀不同,分别屬于中醫“吞酸”、“吐酸”、“噎證”、“胸痹”等病證。
症狀一:反酸
每餐後、躺體前屈或夜間卧床睡覺時,有酸性液體或食物從胃、食管反流至咽部或口腔。此症狀多在胸骨後燒灼感或燒灼疼痛發生前出現。
症狀二:咽下困難
初期常可因食道炎引起繼發性食管痙攣而出現間歇性咽下困難。後期則可由于食管瘢痕形成狹窄,燒灼感和燒灼痛逐漸減輕而為永久性咽下困難所替代,進食固體食物時可引起堵塞感或疼痛。
症狀三:出血及貧血
嚴重食道炎者可出現食管粘膜糜爛而緻出血,多為慢性少量出血。長期或大量出血均可導緻缺鐵性貧血。
症狀四:胸骨後燒灼感或疼痛
胸骨後燒灼感或疼痛為該病的主要症狀。症狀多在食後1小時左右發生,半卧位、軀體前屈或劇烈運動可誘發,在服用酸劑後可消失,而過熱、過酸食物則可使之加重。胃酸缺乏者,燒灼感主要由膽汁反流所緻,而服用酸劑的效果顯著。燒灼感的嚴重程度不一定與病變的輕重一緻。嚴重食道炎尤其在瘢痕形成者,可無或僅有輕微燒灼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