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為什麼孩子把你說話當耳旁風

為什麼孩子把你說話當耳旁風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16 05:24:25
全文共3800字,讀完預計5.7分鐘。

為什麼孩子把你說話當耳旁風(為什麼孩子總把你的話當做耳邊風)1

作為一名老師,我經常會聽見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自己苦口婆心的“循循善誘”在孩子那完全成了耳邊風——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為此,好些家長經常垂頭喪氣,說到委屈處,甚至忍不住哭出來。

也有一些文章認為“孩子不聽話”不僅不是壞事,還是好事,因為叛逆是孩子自我意識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信号燈,不聽話,說明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見,慢慢開始獨立思考問題。

為什麼孩子把你說話當耳旁風(為什麼孩子總把你的話當做耳邊風)2

非非認為,面對孩子“不聽話”這個客觀事實,家長還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解讀孩子行為的同時,看到自身的問題所在。

叛逆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獨立性急劇增強,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獨立思想,會開始“抵抗”父母的安排。

但是,孩子也不會無緣無故地叛逆,大多時候可能是家長的溝通方式,引發了孩子的不滿或疑問,孩子才本能用自己的方式“對着幹”。


為什麼孩子把你說話當耳旁風(為什麼孩子總把你的話當做耳邊風)3

針對因溝通方式錯誤導緻的孩子“不聽話”現象,家長朋友是可以逐步改善的,這篇文章将分享親子溝通中經常踩中的兩個雷區,供家長朋友們自檢改善。

一. 随意給孩子貼标簽&主觀消極解讀孩子的行為

标簽,在我們的常識裡一般是應用在商品上,用來标明商品的成分、用途及價值。商品上的标簽很大程度影響着我們是否會購買一件産品。

而标簽效應對人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标簽效應。

标簽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标簽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标簽内容相一緻。這種現象是由于貼上标簽後引起的,故稱為“ 标簽效應 ”。

心理學家克勞特曾在1973年做過實驗來證明标簽效應:

找來一批人,要求人們為慈善事業作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試者沒有用标簽法。 後來再次要求他們做捐獻時,标簽就有着使他們以第一次的行為方式去行動的作用。 那些第一次捐了錢并被标簽為“慈善的”人,比沒有被标簽過的人捐得要多。 那些第一次沒有捐錢被标簽為“不慈善的”人,比沒有被标簽過的人的貢獻更少。

标簽效應在成年人身上适用,在孩子身上的應用效果還要更明顯一些。也就是說,如果你老批評孩子不聽話,你的孩子可能會真的越來越叛逆。


為什麼孩子把你說話當耳旁風(為什麼孩子總把你的話當做耳邊風)4

在我四年級的數學培訓班上,有一個小男孩叫浩浩,跟着學習了一年,卻沒有大的進步。但浩浩本人卻也從來不着急,還經常逃避思考。

在某一次課後留下來過關,我給浩浩單獨講題的時候我才了解到,浩浩非常心平氣和地接受了自己學不好的事實,理由就是:“媽媽在家裡也老說我腦殼笨”,在他的理解裡,既然自己“腦殼笨”,那學不起,學不懂,就是很正常的。

一個“腦殼笨”的标簽就扼殺了一個孩子挑戰數學的熱情和勇氣。

我相信浩浩媽媽的本意也并不是想數落孩子,而是着急 生氣,迫切希望孩子“用心一點”、“認真一點”、“多多思考”。但是由于表達方式不對,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标簽,導緻更進一步降低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呈現給家長的結果就是“孩子不聽話”,花了那麼多錢和時間,卻不用心學習,也進一步加劇了家長的委屈和着急情緒。


為什麼孩子把你說話當耳旁風(為什麼孩子總把你的話當做耳邊風)5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比起天賦,更重要的是勤奮和多多練習,用心學,一定是可以學好的。面對孩子學習困難這件事,比起數落孩子不用心,或者給孩子貼上“笨”的标簽,家長多多觀察孩子的學習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鼓勵孩子,可能會更好地幫助到孩子進步。

除了貼标簽之外,還有一個雷區是大多數家長容易踩中的。

二. 拿孩子和别人進行比較

“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丹·格林伯格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成年人,是孩子最先崇拜的對象,所以得到父母的認可和喜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别重要。

前段時間有一首小詩爆紅網絡,詩的名字叫做《挑媽媽》,作者是福建的一名三年級小學生。

為什麼孩子把你說話當耳旁風(為什麼孩子總把你的話當做耳邊風)6

小詩引起了無數媽媽的熱評,都說被感動哭了。有媽媽評論道:

“看的淚流滿面……

想起來女兒說“媽媽,雖然你老是揍我,但是我還是最愛媽媽”

總是控制不住脾氣,老是吆喝孩子,以後真的要忍忍”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對爸爸媽媽的愛是純潔的,并不受外界價值判斷的影響,不管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成功還是平凡,在孩子眼中,爸爸媽媽都是最好的爸爸媽媽。

正是因為這一份純潔的愛,很多時候治愈了我們成年後世俗的心,讓我們覺得溫暖有力量。

而如果,我們因為世俗的價值判斷,就随意地拿孩子的弱點和其他孩子的優點進行比較,首先,這無疑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其次,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


為什麼孩子把你說話當耳旁風(為什麼孩子總把你的話當做耳邊風)7

若家長批評比較的是事實,孩子可能會覺得很難受很受挫;

若家長批評比較的不是事實,過于誇大或者過于主觀,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厭煩和抵觸,就會進一步出現叛逆、不聽話、不願意跟家長溝通交流的情況。

不論你比較的是不是客觀事實,對孩子來說,都沒有任何好處,隻有或淺或深的傷害。

有一則關于第33任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母親的小故事特别智慧,給家長朋友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一天,一位記者來拜訪杜魯門總統的母親。

記者笑着對杜魯門的母親說:“有哈裡這樣的兒子,您一定感到十分自豪。”

杜魯門的母親微笑着說:“是這樣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他同樣讓我感到非常的自豪。他現在正在地裡挖土豆呢!”

杜魯門的弟弟是一位農夫,但是,母親并沒有認為這位做農夫的兒子是無能的。對她來說,每一個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無論兒子是總統還是農夫。


為什麼孩子把你說話當耳旁風(為什麼孩子總把你的話當做耳邊風)8

杜魯門總統母親的智慧之處在于:她接納每個孩子自身的價值,隻要健康正直地活着,就是最好的事,并不以孩子的職業或能力來吹捧或貶低任何一個孩子。

三. 停止“貼标簽”和“比較”,接納孩子是良好溝通的第一步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都有自己合适的生活方式,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家長有責任去引導孩子的成長,幫助孩子去發現和發展自己,但絕不是以家長的個人意志、價值判斷或個人喜好為導向來打造孩子的人生,更不應該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去進行簡單粗暴的比較。

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不愛彼此的家人,但多得是無法準确表達愛的家庭,多的是相互誤解的家人。


為什麼孩子把你說話當耳旁風(為什麼孩子總把你的話當做耳邊風)9

面對這兩個常見的雷區,家長可以使用些小技巧來幫助自己避開:

1.多觀察,客觀具體地描述事實,而少評價,少主觀揣測。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曾經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這句話雖然簡短,但是非常有力地給我們揭示了人們溝通的真相——人總是會在不知不覺中作出評論,對大多數人來說,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不容易做到的。

比如家長會對孩子說“你對學習太不認真了”這就是一個評論,而“你這3天放學回家,都是先打開電視看2小時,再開始做作業,好些題目隻寫了答案,沒有解題的過程“就是一個觀察,比起評論孩子的行為,如實地說出自己的觀察,更有利于找到問題的關鍵,再進行溝通和解決。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奧克學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先對小學1~6年級的學生進行一次名為“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實為智力測驗。 然後,在這些班級中随機抽取約20%的學生,并讓教師認識到“這些兒童的能力今後會得到很棒的發展”,使教師産生對這一發展可能性的期望。 8個月後又進行了第二次智力測驗。 結果發現,被期望的學生,特别是一、二年級被期望的學生, 比其他學生在智商上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一傾向,在智商為中等的學生身上表現得較為顯著。 而且,從教師所做的行為和性格的鑒定中可知,被期望的學生表現出更有适應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欲更強、智力更活躍等傾向。

這一結果表明,教師的期望會傳遞給被期望的學生并産生鼓勵效應,使其朝着教師期望的方向變化。反之亦然,若教師或家長所給孩子傳遞的是不信任、輕視、不認可的感覺,孩子也會大概率真的朝這個方向發展,這也是負面标簽的可怕之處。


為什麼孩子把你說話當耳旁風(為什麼孩子總把你的話當做耳邊風)10

少說評論,多說觀察,可以避免标簽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同時幫助孩子不斷修正自己不好的行為,培養發展好的行為。

2.停止比較,找到問題背後的真實需求,适當示弱,直接提出請求

沒有人喜歡被比較被命令被指責,所以準确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并适當的示弱,清楚地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更有利于他人平和地回應我們的請求。

告訴對方,為了改善生活/提升學習,你需要對方做些什麼,盡量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是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當你将自己想要的回應解釋的越清楚,你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寫道: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别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于成人的評價。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緻許多極端行為。”


為什麼孩子把你說話當耳旁風(為什麼孩子總把你的話當做耳邊風)11

比如一場考試下來,孩子做過的原題都丢了分,導緻成績不理想,此時比起羨慕滿分的同學,比起數落孩子,幫助孩子分析原因(錯題本未整理/整理的質量不高/未及時複習等),再進一步借由這一次的失利,和孩子一起制定更合理的學習方法會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更好地激勵孩子之後更認真努力。制定方案以後,家長若能夠嚴格地執行,建立高效的反饋機制,慢慢好的習慣養成了,家長便能夠逐步放手,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四. 結束

幾米的《我不是完美的小孩》中寫道:當我變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樣時,請愛我原來的樣子,疼我原來的樣子,贊美我原來的樣子。

每個孩子,都在内心深處,渴望被接納,被認可,無論優不優秀。

如果家長在和孩子的溝通的過程中,不注意方式方法,很容易對孩子使用了“語言暴力”而不自知。

同樣一份愛,不同的表達方式可能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貼标簽”和“拿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較”這兩個雷區,千萬不要觸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