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抱拳禮含義及注意事項

抱拳禮含義及注意事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18:07:09

武術“抱拳禮”的儒學内涵探析

蘇 勇

習武之人都知道“抱拳禮”的外在要求,但并不是所有習武之人都知道“抱拳禮”的内在精神内涵。“抱拳禮”起初是一種武術實踐活動中的禮節現象,随着武術實踐和理論體系的完善,“抱拳禮”逐漸上升到了文化倫理道德的高度,同時它又是一種理想武術人格的模式,為習武人的精神追求提供了目标和典範。“抱拳禮”要求:并步站立,左手四指伸直并攏向後伸張、大拇指内扣為掌;右手五指卷緊,拇指壓于食指、中指第二指關節上為拳。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兩臂撐圓,拳、掌與胸間距離為20~30厘米。“抱拳禮”既表現為外在的行為,是禮貌和禮節,又表現為内在的精神: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謙虛,虛心向對方請教,永不自大;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會友;左掌四指并攏,寓意四海武林團結奮進;兩臂屈圓,寓意天下武林和諧統一于一家。

抱拳禮含義及注意事項(關于抱拳禮)1

武術“抱拳禮”蘊含着儒學中“和”的思想 武術“抱拳禮”所強調的左掌大拇指内扣,是表示謙虛和永不自大以及虛心向對方請教的意思,這很明顯是一種與對方和諧交往的方式;“抱拳禮”中兩臂屈圓,寓意天下武林和諧統一于一家。武術“抱拳禮”的主要作用,就是用這種“以德統武”、“德武合―”的禮節來制約人的行為,要求與人相處時要真心誠意,彬彬有禮,嚴于責己,寬以待人,盡量避免武林之中的矛盾激化,使武林整體保持一種和諧有序的狀态。“和”是萬物生成的條件,任何一種事物的成功,都是多種因素和諧綜合的結果。孔子主張“禮之用,和為貴”,認為和諧是人類社會最理想的原則。從一般來看,社會生活都離不開秩序,有序是人類生存的方式、發展的契機。武林之中同樣離不開有序和諧的環境,對和諧的追求就是對武術理想境界的追求。因此,在中華武術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武術不僅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獨特的理論、技術、功法,也形成了一套與武術密切相關的道德體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武德。盡管武術門派衆多,每個門派都有自己的風格特點,但是武術各家各派都非常注重武德的修煉,注意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處理人際關系時都強調寬厚、容忍,還制定了各自的一套嚴格的尊師重道、揚善懲惡的戒律規範,如:“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學拳以德行為先”,“以涵養為本”,“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強調習武要“仁愛、守禮、忠誠、信義、謙讓、寬厚”,以求人際和諧。所謂的“仁”,實際上強調的是人内在人性的和諧;“禮”強調的是上下關系的和諧;“信”是強調彼此心理聯系上的和諧;“忠誠”、“謙讓”、“寬厚”是強調集團内部關系的和諧。

武術“抱拳禮”體現了儒學的内外觀 “抱拳禮”要求“拳”、“掌”在胸前相抱,就是寓意“崇文尚武”、“内外合一”。這兩個方面對習武之人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在這種全面發展思想的影響下,武術把練意、練氣、練力視為武術練功的三要素,要求“外練手眼身法步,内練精神氣力功”,通過徒手或借助器械的身體運動來練形養神,達到強健體魄、完善人格的目的。傳統武術中的氣功、八段錦、太極等均強調“身心合一”、“神形兼備”、“形、神、意、氣、力”統一。即“以心會意,以意調氣,以氣促形,以形合神”,“形帥氣,氣帥形,形随氣騰”。所以說:“形神統内外兼修”,一直是中國武術的宗旨。另外,人們總愛把武術活動納入倫理道德和文化修養的軌道,認為武術活動是習武者個人的道德、操守、氣質、人格以及文化修養的一種表現。武術文化中明确顯示出了人應該是身心全面發展的,強調武術活動的參與者應是精神健全、道德完善和體魄強健的全面發展的人,武林高手更被視為善與美和諧統一的典範而受到人們的崇拜。任何一個習武者在習武活動中都應加強自身内在的道德文化修養,培養高尚的情操,鍛煉完善的人格,是體用合一,明體達用,内聖外王的統一,這是正統儒學的一貫主張。一個習武之人,如果隻是一味地練武而不努力豐富與提高自己的内心境界,即使外在的武功再高,也隻不過是一^缺乏文化内涵的“武夫”。在習武的實踐過程中,“抱拳禮”每時每刻都在提醒着人們,“内外合一,形神兼備”才是練功宗旨。

武術“抱拳禮”體現了儒學“仁”的觀念 武術“抱拳禮”中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會友,左掌四指并攏寓意四海武林團結奮進,充分體現了武者應該尊重對手、相互團結的精神,這種精神體現了儒學中“仁”的觀念。“仁者,人也”乃是孔子對仁所作的最全面最精确的诠釋。其字面意思是說,仁就是要像人那樣去生活;進一步具體說,仁就是自覺不懈地追求理想人格,從而超越動物性自然人格的人生實踐。簡言之,仁就是人的理想人格化。仁即人的理想人格化的具體實踐,分為主觀修己與客觀待人兩個方面。主觀修己是根本,理想人格化必須從自身做起,但又須與客觀濟衆相結合,以期實現整體社會的理想人格化。“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識,這也是習武者最高層次的品德追求和德行的最高境界。仁的基本含義就是用廣博的愛心去愛一切人,仁的核心是悌,要求習武者具有師慈徒孝、兄賢弟恭、朋親友愛。忠恕則是為人之方,要求習武者忠于師門,更廣義的理解,就是要忠于事業、民族和社稷,要與人為善以愛人之心寬恕他人,求及安甯祥和。

武術“抱拳禮”體現了儒學的“勇”的思想 “止戈為武”的思想。漢字的“武”字是軍事的統稱,是對暴力的文字概括。将“止”和“戈”組合在一起而形成“武”,恰恰表現了古代中國發達的武德哲理。從道德角度來看,“武力”隻有以制止、消滅暴力為目的,才是符合道德準則的軍事行為。孔子主張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他教育的目标就是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才,他認為治理國家隻靠德治,沒有武力是不行的,于是提出了“足食足兵”,才能完成一個國家對内對外的職能,才能立于不被别國吞并的危險境地。孔子主張武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軍事體育的内容,孔子門生武藝高強者就有不少,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一員猛将。孔子所謂的“仁人”,即“成人”,是指尚禮有德、大智大勇、精熟六藝的完善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