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圖片來源于網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詩家喻戶曉,為人稱道,自這首詩之後,将西湖比作西子這一絕妙的比喻也讓人津津樂道,這是蘇轼所有描寫西湖的詩中最出名的一首。
詩中的前兩句剛好就映襯了題目中所說的"初晴後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寫出了晴日下陽光照耀在水面上,微風吹過,水面泛起一圈圈的波紋,一片波光粼粼的景象。然而這晴日之下驟然轉陰,竟然下起了雨,"山色空蒙雨亦奇",這雨并不是瓢潑大雨,而是蒙蒙雨絲自天上斜斜飄下,透着這朦胧的雨幕,遠處墨色的山變得迷蒙起來,更為雨添了一分奇特。
西湖之景(圖片來源于網絡)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兩句,将西湖比作西子,西湖在晴雨兩種不同天氣的表現就好像是美人西施妝面的濃淡一樣,無論是濃妝還是淡妝,西施都一樣美麗,而無論是晴是雨,西湖也都一樣怡人,自然之美最是動人。
蘇轼(圖片來源于網絡)
除了這首外,蘇轼還有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同樣是寫的西湖之景,卻不再是蒙蒙細雨。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望湖樓,又叫看經樓。位于杭州西湖畔。"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一句,将雨勢之大寫得恰到好處,詩人并沒有寫大雨滂沱自天上傾瀉而下的情景,反而取了天上、地下兩個鏡頭,天上烏雲墨色深重,就好像打翻的墨汁一般,地上水珠在船上飛濺,"跳"和"亂"二字,體現出了雨勢的急驟,既有畫面,又不禁讓人想起"大珠小珠落玉盤"這一錯落有緻的聲韻。
西湖雨景(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此急勢的雨,最終又是什麼走向呢?卻是"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一陣風席卷而過,瓢潑大雨就好像被這風吹散了一樣,望湖樓下的西湖又變得像天空一樣澄澈、平靜,将西湖急雨乍停之感寫得細緻動人。
蘇轼的一生,與西湖、與杭州結緣頗深。他先後兩次來到杭州做官,面對如此秀美的湖光山色,他前前後後共作詩三百多首,其中描寫西湖的就有一百六十多首,還不算離開杭州之後所作的詩,可見其對西湖感情之深。
蘇轼與西湖之間的情緣,除了大量留存的詩作以外,便是他在任杭州時對西湖的成功治理。
在他第二次到任杭州市,這時的西湖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水草豐美、湖水澄澈的西湖,反而是湖底淤塞,湖水幾近幹涸,周圍農田得不到灌溉,水中雜草叢生,面對這樣的情形,作為杭州知州的蘇轼毅然着手治理。
蘇堤春曉(圖片來源于網絡)
湖中淤泥太多難以清理,而大量的淤泥清理以後如何堆放又是一個難題。蘇轼經過實地考察,了解到湖兩岸民衆交通不便的現狀,便決定将水中清理的淤泥堆在湖中間,形成一個長堤,不僅解決的淤泥堆放難的問題,還方便了湖兩岸百姓的出行。他又讓人在築好的長堤上種植花草,遠遠望去風景如畫,變成了西湖著名的景觀"蘇堤春曉","蘇堤"便來源于蘇轼。
三潭映月(圖片來源于網絡)
除此之外,因為清理淤泥時湖底挖得很深,為了區分水域界限,蘇轼還命人在湖中修了三座石塔,這三座石塔不僅可以标記水位,防洪防汛,同時石塔的設計是中空的,中秋時人們會在裡面點上蠟燭,蠟燭的光順着石塔的五個圓圓的孔映出來,就像天上的月亮一般,就有了後來所說的"三潭映月"之景。
蘇轼對西湖的成功治理給當時的杭州百姓生活帶來極大改善,西湖遇到蘇轼,成就了這兩處勝景。而西湖之于蘇轼,便是定格在詩作中的那清新雅緻的湖光盛景。
蘇轼(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