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8269字
預計閱讀時長15分鐘
來源:《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03月07日 第 08-09 版)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實現“雙碳”目标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是一項複雜工程和長期任務,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更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如何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系?如何推動産業優化升級?如何推進交通體系低碳發展?如何加快實現生産生活方式綠色變革?代表委員從不同角度予以關注。
将甲醇汽車納入新能源汽車發展體系
中國城市報記者 王楠
甲醇汽車在我國已有40餘年發展曆史,早在20世紀80年代,全國多省市陸續開展相關研究并取得豐富的科研成果,形成一定的産業規模。
甲醇是一種低碳、含氧燃料,具有燃燒高效、排放清潔、可再生綠色屬性等特點,且常溫常壓下為液态,儲、運、用較其他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更安全便捷。此外,甲醇生産來源廣泛、經濟體量巨大、全産業鍊可持續發展。
“推廣應用甲醇汽車是實現交通領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最為現實有效的路徑。”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指出,發展甲醇汽車可促進綠色甲醇發展,帶動綠色甲醇規模化,符合我國有序穩妥推進實現“雙碳”目标的宗旨。
“發展甲醇汽車對節能減排和實現碳中和将具有突出貢獻度。甲醇車與汽油車相比,能效提高約21%,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約26%。同時,現代煤制甲醇技術與可再生能源制綠氫綠氧技術耦合,可實現甲醇生産過程零排放,所以甲醇生産端節能減排潛力巨大。”李書福表示,“在推動碳中和方面,綠色可再生甲醇的應用可實現碳的平衡,已經成為很多國家走交通運輸領域碳中和之路的重要選擇。”
李書福認為,甲醇在基礎設施投建、使用模式改變等方面同樣有顯著優勢。在交通領域的衆多新能源、清潔能源(電力、氫能、天然氣、氨等)中,甲醇是唯一常溫常壓下為液态的能源,它具有燃料特性優秀,使用安全便捷,兼具汽油、柴油的燃燒特性。
過去較長一段時間裡,工信部牽頭組織了大規模的甲醇汽車試點運行項目,全面驗證了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車應用的環保性、适用性和可靠性。2021年年底,工信部發布《“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将甲醇汽車納入綠色産品,并提出要促進甲醇汽車等替代燃料汽車推廣。
同一時期,國内水路運輸領域已啟動以甲醇燃料為動力的船舶開發工作,引領航運業提前實現碳中和。“我國甲醇燃料船舶相關法規、指南、設計、建造和檢驗的技術标準已經建立,甲醇綠色智能船舶、船用甲醇發動機研制均得到國家重大專項支持。”李書福介紹說。
李書福認為,發展甲醇燃料是從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禀賦實際出發,甲醇的節能減排潛力以及未來對碳中和的貢獻潛力已被國際公認。“在我國發展甲醇燃料、推廣應用甲醇汽車,對交通領域實現‘雙碳’戰略目标、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說。
因此,李書福建議在我國全面推廣應用甲醇汽車,将甲醇汽車納入新能源汽車發展體系和管理範疇,給予甲醇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同樣的政策支持,帶動更多企業投入甲醇汽車的研發,加快實現交通領域碳中和。
推動可再生能源産業規劃落地落實
中國城市報記者 鄭新钰
“我國能源需求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内仍将持續增長,在‘雙碳’目标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必然選擇。”全國人大代表、聯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月明重點關注了可再生能源産業發展規劃落地的問題。
國家能源局信息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為15.9%,平均每年提高0.76個百分點。按照要求,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要達到25%左右,這意味着,平均每年要提高約0.9個百分點,相當于平均每年要增加非化石能源約7000萬噸标準煤。由此可見,可再生能源發展任務艱巨。
“我國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産業發展勢頭較好,但存在産業鍊周期錯配、供應鍊不穩定,導緻裝機量不及預期等問題。”鄭月明以光伏産業為例,提供了一組數據——2020年我國為全球市場供應了76%的多晶矽、96%的矽片、83%的電池片、90%的封裝膠膜、76%的組件,2021年這一比例預計還會繼續提升。
鄭月明提到,即便在這樣的顯著優勢下,2021年我國光伏産業鍊、供應鍊仍然經受了劇烈波動,原因在于國内光伏産業鍊周期錯配,多晶矽産能不足,矽料價格上漲過快,下遊電站等環節利潤遭到擠壓,打擊了電站投資商、運營商積極性,導緻裝機進程延緩。下遊需求減弱,反向傳導至上遊,造成供應鍊價格波動。
鄭月明還發現,光伏、風電等裝機還存在“前期不慌、年底搶裝”現象。
“通過分析我國可再生能源産業的現狀,我認為雖然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勢頭較好,頂層設計方案也相對明确,但要達到預期目标,需要在推動産業規劃落地落實上進一步加大力度。”他表示,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産業正處于“換擋提速”關鍵期,應加強指導和監督力度,促進有關産業規劃和政策的落地落實,推動可再生能源産業鍊、供應鍊健康有序高質量發展。
鄭月明建議,第一,出台風能、光能、生物質能等産業發展專項規劃,制定更明确的裝機和進度目标;督促地方政府制定本地區目标和實施方案,并加強執行情況檢查。第二,進一步發揮國有能源電力企業在可再生能源産業發展中的壓艙石作用。建議由國資委、國家能源局等牽頭,督導相關企業制定可行發展規劃和年度裝機目标,并對完成情況進行監督考核,壓實主體責任。第三,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技術、材料、應用等方面的創新和攻關,提高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和調控能力。第四,采取加大專項貸款、稅收等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優化項目審批流程,适度上調可再生能源的上網電價等措施,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的積極性。
加大新基建領域數字節能系統建設
中國城市報記者 邢燦
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動性、間歇性等特性,用電負荷同樣具有季節性高峰、時段性高峰等特點,這些因素疊加會使得未來能源系統面臨巨大挑戰。
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标,保障我國在實現“雙碳”過程中的能源系統高效與安全運行勢在必行。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委員、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認為,建設數字節能平台将有助于解決上述相關問題。
劉偉介紹,通過構建節能平台,将能源生産和能源負荷數據進行互通互聯,采集能源生産側和能源使用側的數據,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對能源系統進行數據聚合與協調優化,從而降低峰值電力負荷,達到提高能源效率與可靠性、穩定性的目的。
劉偉認為,智慧軌道交通、智慧城市等新基建領域存在大量的智慧能源調節需求和機會。例如,地鐵是城市用電大戶,約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1%—2%,而地鐵車站用電量占其中的40%—50%,以大數據、數字孿生、雲計算等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打造的智慧地鐵平台,通過智能節能控制技術的調節,車站空調系統可以達到較好的能效狀态。
以廣州市為例,劉偉介紹,如果将智慧地鐵平台應用到全市地鐵車站,預計每年可以節能超過1億千瓦時;在車站空調節能的基礎上,平台還可以實現對于全線網或者單線路地鐵車站空調系統的需求側的整體響應調節,在不影響地鐵車站使用效果的情況下進行空調柔性負荷調節,從而降低全社會用電峰值負荷。
總結相關經驗,劉偉建議從政策層面推動落實新基建領域節能降碳要求,從鼓勵節能科技創新、提升節能管理、深化傳統行業綠色革命、提高節能社會管理等方面上細化政策要求。例如在政府項目,特别是在智慧城市、軌道交通等新基建招投标中增加提升節能減排指标所占比重。
同時,劉偉建議加大新基建領域數字節能體系建設力度。以新網絡、新設施、新平台、新終端為代表的新基建項目對能源需求較大,但在調節行業和自身能效方面有其便利性。應推動新基建項目優化用能結構、提升新基建項目在通信、運算、存儲、傳輸設備方面的用能标準;在構建人工智能算法平台與賦能平台、打造各行各業的多維數據融合平台、推動生産生活及社會治理智慧化創新應用時,同步推動能源大腦平台等的植入和建設,實現智慧節能等智慧化應用的全面鋪開建設,對試點成功的節能降碳平台和項目要推動規模化落地應用。
劉偉還建議,鼓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促進新能源建設及節能減排力度,鼓勵節能降碳科技創新,促進相關技術成果轉化應用,促進産學研用一體化建設。
提升公衆綠色低碳出行獲得感
中國城市報記者 張亞欣
交通運輸是我國碳排放重點領域之一,促進其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是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推動綠色交通與智能交通融合發展。
數據顯示,交通運輸業二氧化碳排放約占全國總量的9%,其中道路交通排放占比超80%。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認為,智能交通為緩解交通運輸碳排放提供了新的有效路徑,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路的網聯化、行的共享化是核心着力點。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統計,無人駕駛和運營、智能信控、智慧停車、MaaS一站式出行服務等智能交通技術對節能減排貢獻度均超過40%。
具體看來,首先是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加快智能網聯汽車普及,推動高等級自動駕駛汽車規模化應用,能讓每個人出行更安全,改善城市擁堵問題。其次是路的網聯化,通過發展車路協同、智能信控、智慧停車等技術,提高道路交通運輸效率,減少碳排放,并緩解城市限購限行壓力。經測算,以車路協同為基礎的智能交通能夠提升15%—30%的道路通行效率。最後是行的共享化,通過MaaS一站式出行服務、綠色出行個人碳積分體系等方式,鼓勵人們更多使用公共交通。
近年來,在智能交通領域,國家已加速出台相關政策,各地方政府也積極推進落地。然而,部分地區仍存在建設缺乏協同、碳減排效益評估缺少統一标準等情況,制約了智能交通助力碳減排的全面發揮。
對此,李彥宏提出三方面建議:
第一,加快推廣智能交通運營商模式。支持和鼓勵地方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統籌智能交通項目規劃建設和運營,推動一次性集成商向持續性運營商模式轉型。引導政府主管的國有企業或平台公司加速構建智能交通運營商功能或成立專門公司,支持科技企業以技術和運營經驗等賦能智能交通運營商。鼓勵地方适度超前部署智能交通新型基礎設施,加強車聯網先導區和“雙智試點”覆蓋區域,通過規模化探索應用價值。
第二,建立智能交通助力碳減排效益評估标準。聯合行業協會、高校、科研機構和領軍企業,加快開展碳減排效益評估标準研究,制定智能交通助力碳減排的量化計算規則,讓原本難以評價的智能交通助力碳減排效益變得可量化、可統計、可評估,探索自動駕駛運營商等新主體的碳減排效果評估,認定其減碳價值。
第三,開展個人碳積分激勵制度試點。支持地方政府出台激勵政策,構建公衆碳排放相關數據平台,探索個人綠色出行碳積分與公共服務優惠政策挂鈎機制,提升公衆綠色低碳出行獲得感。
以軌道交通智能化推動城市低碳轉型
中國城市報記者 王楠
中國作為軌道交通大國,無論是高速鐵路、重載鐵路、城際鐵路,還是城市軌道交通,總體規模和建設速度都處于世界第一的位置。軌道交通為我國經濟發展、節能減排及新型城鎮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碳排放的重點領域之一,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開始全面推進。其中,軌道交通因其“低能耗、無排放、高靈活”的特點,成為多地政府走低碳發展之路的主要方向。
發展綠色交通,配套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尤為重要。2020年至2021年,交通運輸部相繼出台《交通運輸部關于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和《數字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兩份文件對道路交通和水路交通的新基建給出了具體指導意見。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通信方向首席教授鐘章隊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盡快制定高速鐵路、重載鐵路、普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一體化發展的新基建指導意見。
“新基建能有效推進國家幹線鐵路、區域鐵路、地方鐵路、都市快軌和城市軌道交通之間的互聯互通、融合發展、有序銜接、無縫換乘,可以破除行政、區域間的壁壘和軌道交通發展鴻溝。”鐘章隊說,“新基建還能促進不同軌道交通運輸之間的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融合,形成不同區域間的有序發展和平衡發展。”
在鐘章隊看來,當前軌道交通新基建發展的嚴重短闆是缺少能夠全天候滿足軌道交通可視、可控、可管、可測、可靠、可信的寬帶移動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其中最大的發展瓶頸是缺少統一的、可以發展專用寬帶移動信息通信的無線頻率,這造成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移動技術裝備不能互聯互通和跨交路運行。
“軌道交通具有非常特殊、安全苛求的行業屬性,電信運營商5G網絡難以滿足軌道交通的專用需求。”鐘章隊說,“國家行業主管部門應盡快協調,頒布軌道交通行業5G專用頻率,避免出現‘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現象。”
城市低碳轉型過程中,軌道交通新基建涉及多部門、多專業,是極為複雜的巨系統。
談及融合協調發展,鐘章隊建議:“軌道交通行業堅持‘政産學研用’協同創新,實行‘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的揭榜挂帥’雙向發力;要充分調動軌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等創新基地的積極性,協同制定成套、體系化、融合化的‘智能制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維、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慧網絡平台’的标準、規範、規定和應用細則;積極推進軌道交通全行業各專業全覆蓋的‘上雲用數賦智’,實現軌道交通智能化、智慧化發展,進而從交通角度推動城市低碳轉型。”
加快構建堅實智能電網建設步伐
中國城市報記者 張永超
當前,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産業方興未艾,擁有資源禀賦的西部地區吸引着越來越多大項目加速落地。甘肅省、甯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内蒙古自治區等新能源主産省(區)風光發電量巨大,為國家節能降耗及“雙碳”目标的實現作出了積極貢獻。
“但同時也要看到,西北地區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相對滞後,尤其是西部欠發達省(區)與東部乃至全國的發展差距較大,區域經濟發展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甘肅省委員會主任委員甯崇瑞指出。
“實踐充分證明,單純市場化不适合我國國情,我國經濟發展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前提下,還必須兼顧公平。上述這些新能源主産省(區)多以能源原材料加工為主,産業結構單一,對煤炭等能源資源型産業倚重很高,每萬元GDP能耗長期居高不下。”甯崇瑞舉例,2020年,全國能源消耗總量49.8億噸标準煤,每萬元GDP能耗0.49噸标煤,甘肅省每萬元GDP能耗0.89噸标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倍。
在甯崇瑞看來,西北新能源主産省(區)要奪取經濟增長和“能耗雙控”考核達标雙勝利,除了要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光伏、風電等清潔新能源,還要把節能減排降耗作為硬約束,堅持在現有存量中騰空間、找餘地,加大限制類産能淘汰力度,加快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進度,通過置換一批、緩建一批來深入挖掘存量節能潛力,平衡用能缺口、開辟用能空間,同時更需要頂層設計,建立綠電碳中和機制,調整新能源主産省區能耗總量,在國家層面給予大力扶持。
為此,甯崇瑞建議,我國應利用先進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術,加快構建以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互動化為特征的堅強智能電網建設步伐,提高電網對新能源主産省(區)風電、光電的調峰接納能力,力争在2030年前實現新能源發電量接近50%,确保完成“雙碳”目标。
與此同時,甯崇瑞認為,國家相關部門應出台有力措施鼓勵引導新能源産業跨越式發展,主要有兩種路徑供參考:
一是對新能源主産省(區)新上不享受國家補貼的風電、光電項目,其發電量折算出的碳減排量應當允許在碳交易市場上市交易,所得碳彙收入歸地方政府,鼓勵地方政府擴大新能源産能,更加積極地利用綠電資源發展地方經濟;二是新能源主産省(區)新增新能源發電量,折算出節約的标準煤量,允許地方政府将節約的标煤量折算出的能耗空間用于發展高儲能項目,特别是對單晶矽、多晶矽、碳化矽(半導體)、氫能源、電池及電池材料等項目,允許其規模化增加産量,消納新增發電量。
健全企事業單位碳賬戶機制
中國城市報記者 鄭新钰
“碳賬戶機制是界定碳排放權責和表現的數據化治理工具,應成為推動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推動‘雙碳’目标落地的重要抓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鋼的提案都與“雙碳”有關,尤其關注綠電消費。
武鋼的核心觀點是,建議參照當前試點地區經驗,在全國碳市場建設的基礎上,探索并推動全國各企事業單位開展碳賬戶體系建設,形成碳排放核算體系。
當前,我國碳市場體系包括試點省市碳市場和全國碳市場兩部分。其中試點省市碳市場自2011年以來,先後在北京、上海等8省市啟動,覆蓋電力、鋼鐵等20多個行業約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啟動至今,納入發電企業2162家。
“兩部分合計覆蓋企業數量僅5000餘家,與全國37萬戶的規模以上企業、111萬家事業單位的總規模相比,納入比例尚不足1%。”武鋼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
科學統計碳排放數據是驅動企業落實碳減排責任,實現“雙碳”目标的基本前提。武鋼在調研中了解到,一些先進企事業單位主動參與低碳園區和樓宇建設,但存在認證體系不統一、評價标準參差不齊等問題。
“根本原因是當前尚無統一的碳賬戶基礎設施及管理審核機制,導緻未納入重點排放範圍的企事業單位的碳排放監測、核算、報告、核查以及披露不系統、不健全。”他說,目前綠色電力消費減排貢獻并未體現在碳排放核算中,削弱了企業使用綠色電力的積極性,導緻企業減排路徑受限。通過碳賬戶對綠色電力碳減排貢獻的認定,能夠有效解決企業消費綠色電力碳減排轉化問題,盤活經濟發展中的碳指标,加快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進程。
武鋼具體建議稱,第一,建立健全企事業單位碳賬戶機制。由生态環境部牽頭,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參照現有全國和試點省份碳市場、碳排放報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出台全國性企事業單位碳賬戶管理辦法,完善鄉、縣、市、省多級碳管理體系,力争2024年實現碳賬戶體系的全國覆蓋。
第二,在碳賬戶機制中認可綠色電力消費的減排貢獻。在碳賬戶建立标準和規則設計過程中,納入綠色電力扣減碳排放量政策細則,銜接綠色電力消費和“雙碳”達标兩大政策體系,實現綠色電力消費量和降碳貢獻計算統一科學管理。
第三,将碳賬戶作為“雙碳”政策執行的基礎。“1 N”“雙碳”政策體系已提出各項減排措施,各企事業單位是重要承載主體;将碳賬戶作為考核主體和評估政策效果的基礎,根據碳賬戶減排數據進行政策獎懲和政策調整;推動碳賬戶标準與企業能源及碳減排系統銜接,增加碳減排可度量性和可操作性。
建設長江中遊“雙碳”城市群
中國城市報記者 邢燦
不久前,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的批複》,國務院原則同意《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長江中遊城市群迎來提速發展新階段受到廣泛關注。
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看來,長江中遊城市群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全國首個也是唯一“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應利用和發揮好這一優勢,加快從“兩型”引領到“雙碳”示範,這既是高質量發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區域協同發展的動力源頭。
資料顯示,長江中遊城市群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7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就批準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而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同屬長江中遊城市群。
連玉明認為,在“兩型”社會建設十餘年成效基礎上,瞄準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雙碳”城市群目标,積極探索“雙碳”賦能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模式,加快建設踐行“雙碳”目标的示範區和支撐我國經濟“雙碳”轉型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中遊城市群當仁不讓、責無旁貸。
如何打造世界級“雙碳”城市群?連玉明建議,完善基于長江中遊世界級“雙碳”城市群的規劃體系,發揮武漢城市圈基于長江中遊世界級“雙碳”城市群的龍頭作用,強化基于長江中遊世界級“雙碳”城市群的動力機制。
在規劃體系完善方面,連玉明建議加強區域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盡快啟動新一輪長江中遊城市群協同發展規劃研究編制工作,積極推動長江中遊世界級“雙碳”城市群上升為國家重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同時,連玉明建議加快研究編制長江中遊城市群碳排放率先達峰行動方案,合理規劃“雙碳”進程;确定一批國家級、區域級“雙碳”合作示範區、近零碳排放示範區,積極開展國家綠色産業示範基地建設;加強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的頂層設計,積極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協同立法,加快建立區域一體的碳達峰碳中和标準體系、政策體系、考核體系和獎懲體系。
在強化動力機制方面,連玉明認為可加快構建長江中遊“雙碳”發展協同機制,建立統一市場體系,加快推進區域環境權益市場互聯互通。
版面欣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