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中,我們會看到銀票就是薄薄的一張紙,這不禁讓人好奇,他們是如何做到防僞的,那麼,古代銀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古代銀票是如何防僞的?下面小編就帶來介紹。
古代銀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北宋時期雖然戰亂頻頻,但由于遼貢、元貢的盛行,北宋商品經濟十分繁榮,是曆史上經濟發展的一個高峰期。當時的商人常常去外地經商需要背着很多金銀,攜帶極其不方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北宋的商人就漸漸開始用紙币代替銀兩,這就是銀票的原型。
最早出現的銀票是由幾個商人在一家名為“銀票店”的率先發行的,不過當時普及率不高。此時銀票隻在部分地區的商人之間流通,并不受到當時朝廷的承認,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公元1023年。随着經濟的繁盛宋仁宗也認識到紙币的重要性,為了國庫管理更加方便,進一步減少經濟交流阻礙,促進經濟發展,宋仁宗決心開始研發紙币。
古代銀票是如何防僞的
筆迹+印章,防僞“硬防線”
一般而言,票号錢莊無論是總店還是分店,負責填寫彙票金額的人員都相對固定。因此,票據上的書寫筆迹就成為古時防僞的一項重要手段。
晉商票号每月都會定期向各分号通報彙票書寫人的筆迹特點,使大家一看票上的字,就能辨識彙票的真假。如書寫人有變動,則總号和分号會立即互通消息,以便接收票據者能夠及時掌握,防止出現差錯。中國古代的書法,往往都是一人一種筆勢,具有較高的唯一性。即便是師從同一門派,也很難做到字字相同。
有的票号還規定,除彙票書寫人要固定外,分号掌櫃還必須在每張票據上親筆簽字,不準代筆,這就增加了僞造的難度。
除了筆迹,印章也是古人常用的防僞手段。
晉商每家票号都在彙票首面蓋有印章,不僅圖案各異,還套用各種顔色,在起到區分作用的同時,亦可以用來辨識真僞。不僅如此,一些知名票号還在彙票上使用水印。這種水印藏在紙内,平時看不到,隻有豎起來後一照才能發現。如平遙蔚泰厚票号的彙票,其水印便是“蔚泰厚”三個字。
一般水印隻能由總号印制,然後下發各分号,以防盜版。另外在下發途中如有損壞,必須将壞者寄回總号,才能領取新票,以杜絕流失。今日各國所發行的流通用紙鈔,幾乎都無一例外地采用了水印作為防僞手段之一,說明此項技術得到了國際的普遍認可,這是屬于我們中國的偉大發明,其首創者便是晉商票号。
使用密押,多上一重保險
道光、鹹豐之後,随着國力衰退,社會信用也越來越差,僞造銀票案屢發。傳統筆迹+水印的防僞“二件套”已無法保證票據的安全。為此,晉商票号又開始采用密押方法,作為筆迹、水印之外的第三道保險。
所謂密押,就是将票據金額數及簽發時間不以數字填寫,代之以漢字作為代号。由于各票号的漢字代号各不相同,這就大大提升了彙票的安全系數。為了保證萬無一失,票号都會定期更換代号,而且代号所對應的數字,往往隻有掌櫃和賬房先生才能知曉,這樣就有效降低了彙票被僞造的風險。
法至精密,杜絕漏洞
千萬不要以為,晉商彙票的防僞手段就隻有上述三個。實際上,晉商的名号之所以響徹天下,與其建立起的一整套完善的經營制度是分不開的。這套被後世譽為“法至精密”的制度,是保證晉商彙票得以在全國流通的關鍵所在。
得益于上述幾近完美的防僞手法,晉商票号的彙票在當時國内完全是和真金白銀一樣的硬通貨,且信譽極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